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267章 系统召唤算学先生

第267章 系统召唤算学先生(2 / 2)

陈默笑了笑,从布包里掏出几枚铜钱和一束细竹签:“我教学生,从不先讲书本。先让娃子们数铜钱,用竹签摆算式,比如三个铜钱加两个铜钱,就是‘三加二等于五’;再教他们用石子量土地,长几步、宽几步,算出多少方,慢慢就懂了。”

“那成人呢?”周老先生追问,“有些流民以前是工匠,想学工程测算,怎么教?”

“先教他们认尺子、记尺寸,再从‘方锥’‘圆堡’这些他们熟悉的器物讲起,”陈默拿起一根竹签在地上画了个简单的房屋轮廓,“比如盖房子要算梁长、地基宽,我就带着他们去工地,量一次、算一次,比在屋里讲十遍都管用。”

这番话恰好说到了点子上。学堂的学生既有不认字的娃子,也有需要实用技能的工匠、农民,陈默的方法兼顾了两者。

天宇看向周老先生,见他频频点头,便问道:“陈先生愿意留下任教吗?学堂包吃住,每月还有工分补贴,虽然简朴,但能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本事。”

陈默目光扫过窗外正在建设的学堂,又看了看棚屋里堆放的算书和教具,眼中露出向往:“在下正想找个能踏实教书的地方,这里的学生需要实用算学,我恰好擅长这个,算是相得益彰。愿意留下。”

“太好了!”周老先生激动地握住他的手,“有陈先生在,我就放心了!”

陈默从布包里取出算盘,“噼啪”拨了几下:“那我现在就可以准备教材,先编些适合初学者的口诀,比如‘数钱歌’‘量地谣’,好记又实用。”

看着陈默立刻投入工作的样子,天宇和周老先生相视而笑。算学先生的问题解决了,学堂的师资终于齐整——王秀才教经书,陈默教算学,张婶带着几个妇女教针线、识字,再请赵工头偶尔来讲讲筑城的手艺,一座五脏俱全的学堂,眼看就要成型。

棚屋外,李木匠正在指挥着安装最后一根房梁,喊号声与陈默拨算盘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希望的歌谣。天宇知道,当孩子们坐在学堂里读书、算数的那一刻,这座城的根基,才算真正扎稳了。

附:陈默的第一堂算学预备课

傍晚时分,陈默已经编好了几句“数钱歌”,凑在工地上正在搬砖的几个半大孩子身边念道:“一个铜板是一厘,十个铜板换一钱;十钱能换一两银,百两纹银买头牛……”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其中一个抱着砖块的孩子突然问:“先生,那我今天搬了五十块砖,记五分工,啥时候能攒够买头牛的工分?”

陈默笑着拿起他的手,用手指比划:“一分工能换两个铜板,十分工就是二十个,也就是两钱……你算算,买一头牛要十两银,得多少分工?”

孩子掰着手指算起来,旁边的几个孩子也围了过来,连李木匠都停下了手里的活,饶有兴致地听着。夕阳的金辉洒在他们身上,学堂的轮廓在暮色中越来越清晰,仿佛已经听到了不久后响起的朗朗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