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任务分工:人人肩上有担子
动员大会的热烈气氛还没散去,各分队的任务清单已经贴在了议事厅的墙上,红笔写的字迹醒目如血:
规划分队:每日巡查工地,核对图纸与实际进度,每周更新一次“工程进度图”,标注已完成的城墙段、已挖好的护城河、已打好的地基。
统计分队:负责记工分——壮劳力搬一块石料记1分,妇女编一根草绳记0.1分,孩子拾一筐碎砖记0.05分,工分每月结算,可兑换粮食、布料或宅基地优先选择权。
资源分队:下设采石组、伐木组、运输组。采石组每日凿石不少于300块,伐木组每日砍树不超过20棵(需留够幼苗),运输组保证石料、木料“当日采当日运”,雨天则检修马车、修补道路。
工坊分队:冶铁坊每日出工具20件,木工坊每日出木梁5根,纺织坊每日出麻布10匹,所有成品需刻上日期和工匠名,出了质量问题可追溯。
民生分队:由张婶等几位年长妇女牵头,负责给工地送水、送饭,每天两餐保证有粥有菜;在临时搭建的“医疗棚”里备足金疮药、退烧药,安排懂草药的妇人轮值。
“连孩子都有任务。”十岁的狗剩踮着脚看完清单,拉着小伙伴们往河边跑,“咱们去拾碎砖,攒够100分就能换半匹布,给我娘做件新衣裳!”
老石看着清单上“采石组每日300块石料”的任务,悄悄把镐头磨得更锋利了;李木匠对着“每日5根木梁”的要求,连夜画出了更省力的锯木方法;就连瞎眼的张婆婆,也摸索着坐在门槛上,开始编草绳——她的手指虽看不见,却能凭触感编出最结实的绳结。
三、蓝图生根:从纸页到土地的第一步
三天后,黑水河沿岸响起了震天的号子声。资源分队的壮劳力们光着膀子,用麻绳捆着巨大的砂岩块,喊着“一二三”的号子往独轮车上搬;妇女们蹲在柳树下,手指翻飞地编着草绳,身后堆起的草绳像小山一样;孩子们提着竹筐,在采石场的边角拾捡碎砖,清脆的笑声混着号子声传得很远。
天宇站在城墙的起点处,看着赵虎挥起第一镐——镐头落下,泥土飞溅,在地上砸出一个深深的坑。这一镐,标志着华夏城的地基正式开挖,也标志着那张蓝图上的线条,终于开始往土地里扎根。
文书官举着图纸,在坑边插上木牌,写上“城墙起点,深五尺,宽八尺”;老秦拿着账本,在旁边画了个“正”字,算作赵虎的第一分工分;张婶提着水桶走过来,给挥汗如雨的众人递上水:“喝口凉的,歇会儿再干!”
夕阳西下时,第一块砂岩被砌进了地基,上面抹着混了草绳的石灰浆,坚实如铁。天宇用手抚摸着粗糙的石面,仿佛能感受到它与土地相连的温度。远处的工坊区已经升起了炊烟,仓储区的粮囤又堆高了半尺,居住区的茅草屋里传来纺车转动的嗡嗡声。
“明天,该挖护城河了。”天宇对身边的队员们说,声音里带着疲惫,却充满力量。
月光洒在《华夏城扩建蓝图》上,图纸的边角已经被无数只手摸得起了毛边。但没关系,因为真正的“蓝图”,已经刻进了每个人的心里——是王铁匠抡锤时的节奏,是张婆婆编绳时的触感,是狗剩拾砖时的脚步,是所有华夏人对“家”的期盼。
从这一刻起,筹备不再是纸上的计划,而是夯进地基的每一寸泥土,是砌进城墙的每一块石头,是每个人肩上的担子、手里的活计、心里的念想。
华夏城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