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房先生算盘打得噼啪响:“还得有个‘记账房’,每笔入库、出库都要登记,我派两个伙计专门盯着,保证账物相符。”
“很好。”天宇在仓储区角落添上“验货场”和“记账房”,“仓储区是咱们的‘粮仓’,得重中之重看守,赵虎,你的人多派几个在这儿轮岗。”
“没问题!”赵虎拍着胸脯应下。文书官记录:“仓储区:位于城南,含粮囤(分品类)、军械库、布衣库、药库、验货场、记账房,设隔离带防火防鼠。”
四、西侧民生:炊烟起处是家园
“西侧临河,取水方便,地势又平,最适合建‘民生居住区’。”天宇的竹笔在城西画了片格子状的区域,“这里要划分成小块宅基地,每户一块,大概两丈见方,够盖个小院,带个小菜园。”他在格子间画了几条细线,“横竖街道要整齐,宽一丈五,能走独轮车就行,太宽了浪费土地。”
卖早点的张婶不知何时挤了进来,听到这儿急着问:“大人,居住区能给我留个位置吗?我想把包子铺开到家门口。”
“当然可以。”天宇笑着在居住区边缘画了一排小方框,“靠近主街的地方,留些‘临街铺位’,张婶的包子铺、李叔的杂货铺都能开在这里,方便居民买东西。但铺位不能多,免得吵闹影响住户。”
他又画了个稍大的圆圈:“中间建个‘水井广场’,打口大井,周围用石板铺平,供大家取水、洗衣,也是街坊聊天的地方,透着烟火气才像家嘛。”
文书官飞快写着:“民生居住区:位于城西,含宅基地(带菜园)、临街铺位、水井广场,街道呈网格状。”
五、北侧预留:学堂开蒙育后人
最后,竹笔指向城北:“北边靠柳林,环境最清静,我想留作‘学堂与公共区’。”天宇画了个大方框,“现在先不急着建,等城池建好,百姓安定了,再盖学堂,请先生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学算术、练武艺。旁边留块空地当‘公共场’,能搭戏台、办集市,逢年过节大家聚在这里热闹,平时也能当晒谷场。”
陈老捋着胡须:“这个好!咱华夏城不能只重打仗、生产,还得有读书人,才能长久。”
“是啊,”天宇感慨道,“城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了学堂,才有代代相传的根。”他在方框旁标注“预留”二字,“这里是咱们对未来的期许,慢慢来,不急。”
文书官写下:“学堂与公共区:位于城北,预留地块,含学堂(待建)、公共场。”
六、蓝图初成,人心更齐
当所有区域都标注完毕,天宇后退一步,看着眼前的蓝图:中心是庄重的议事行政区,东侧是烟火腾腾的工坊区,南侧是囤满粮草的仓储区,西侧是炊烟袅袅的居住区,北侧是孕育希望的预留区,四条主街像血脉一样将各区连在一起,护城河则像臂膀般环抱着整个城。
“这就是咱们未来的家。”天宇的声音带着笑意,“每个区都有自己的用处,又互相照应,住在这里,干活方便、生活安稳,孩子们还有书读——这样的城,值得咱们好好建,对吗?”
“值得!”众人齐声应道,声音里满是干劲。老周摩拳擦掌,想着赶紧回工坊准备建城的工具;赵虎盘算着该派多少人看守各区工地;张婶则开始琢磨临街铺位要怎么装修……
阳光透过议事厅的窗户,照在蓝图上,墨痕被晒得渐渐干透,仿佛连纸张都带着了温度。华夏城的骨架,就在这一笔一划中,深深扎根在了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