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363章 连石头都记得怎么救人

第363章 连石头都记得怎么救人(1 / 2)

那刺目的鲜红并非干涸的血迹,而像是活物,在古朴的纸页上缓缓流淌,散发着一股奇异的、混杂着草木与金属气息的腥甜。

赵篾匠的心脏猛地一缩,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

他下意识地伸出指尖,想要触碰那行血字,指尖却在距离纸面一寸之处生生停住。

他感觉到一股灼热的气浪,正从那血字中蒸腾而起,扭曲了上方的空气。

这本《青针本纪》根本不是什么经书,而是一件……活物!

就在他心神剧震之际,村口方向传来一声孩童凄厉的哭喊,瞬间划破了清晨的宁静。

赵篾匠眉头一皱,小心翼翼地合上木匣,将其紧紧抱在怀中,快步循声而去。

山径拐角处,一个七八岁的采药少年摔倒在地,膝盖磕在尖锐的岩石上,划开一道深可见骨的口子,鲜血汩汩而出,转眼就染红了半条裤腿。

少年疼得脸色发白,一边哭一边徒劳地用手去捂,却哪里捂得住。

几个早起的村民围了上来,手足无措。

有人喊着要去摘止血的草药,有人说要赶紧送回村里包扎。

赵篾匠拨开人群,只看了一眼,便将怀中木匣交给旁边一个妇人,沉声道:“看好,别打开。”

他并未如众人所料那般去翻找自己的药囊,反而蹲下身,目光在路边逡巡。

最终,他的视线锁定在了一块半埋在泥土里的青石上。

那石头其貌不扬,表面却天然凹陷,形如一只浅碗,碗底光滑,似乎被岁月打磨了无数遍。

他将那青石拾起,托在掌心,对那哭泣的少年温声道:“娃儿,别怕,把腿伸直,膝盖弯起来。”

少年抽噎着照做。

赵篾匠深吸一口气,将那石碗倒扣在少年血流不止的伤处,不大不小,正好将整个伤口笼罩。

随即,他抬起另一只手,以掌心对着石碗的背部,不轻不重,沉稳地拍了三下。

“啪、啪、啪。”

三声闷响,如同叩击在所有人的心弦上。

奇事发生了!

只见那原本干涸的石碗内部,竟缓缓渗出一股清澈冰凉的液体,带着一股极淡的艾草清香。

液体顺着石壁流下,精准地浸润了少年翻卷的皮肉。

少年的哭声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声惊奇的抽气。

他瞪大眼睛,看着自己的膝盖,那撕心裂肺的疼痛竟在瞬间被一股清凉之意取代,更不可思议的是,那奔涌的鲜血,仿佛被一道无形的闸门截断,立刻止住了。

村民们哗然一片,看着赵篾匠的眼神充满了敬畏与不解。

赵篾匠取下青石,少年的伤口已经不再流血,皮肉也停止了外翻。

他一边用布条为少年简单包扎,一边低声对众人解释,又像是在自言自语:“这是‘石醴’,山岩有灵,被百年人气浸润过的石头,才会分泌这种东西。”

他顿了顿,目光悠远地望向山腰某处:“这块石头,曾是李青针老神仙旧居的门槛石。百年来,不知承载了多少求医问药者的脚步,早已吸纳了无数病患的痛苦与痊愈后的欢欣。这早已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一件天然的疗愈之器。”

这番话,让众人对李青针的传说更多了几分真切的敬畏。

而赵篾匠自己,心中却掀起了更大的波澜。

他似乎明白了《青针本纪》第一页那行血字的意义——李青针所传的,根本不是凡俗的医术,而是一种沟通天地万物、借力于自然的无上法门!

正午时分,烈日当头。

村里的几个半大孩子在早已见底的河滩上嬉闹,试图挖几个螃蟹。

忽然,一个孩子的铁锹碰到了硬物,几人合力挖开,竟是一具朽坏不堪的古棺!

消息传开,全村震动。

赵篾匠赶到时,古棺已被撬开。

里面空空如也,没有尸骨,没有陪葬品,唯有一块拳头大小、被水流磨得滚圆的黑色砭石,静静地躺在棺木的胸口位置。

村民们议论纷纷,都觉得晦气。

赵篾匠却仿佛看到了稀世珍宝,他屏退众人,缓缓伸出双手,将那块微凉的砭石捧了起来。

就在他掌心与砭石接触的刹那,砭石骤然发烫,一股磅礴浩瀚的信息洪流冲入他的脑海!

他眼前幻象丛生,看到一个身披兽皮的远古巫医,在广袤的星空下,对着一个病人,手持两块砭石相互敲击。

那“铛铛”之声并非凡音,而是一种奇异的声波,以肉眼可见的涟漪形态震荡着病人的身体。

随着声波的律动,病人痛苦的表情渐渐舒缓,体内的病灶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共振、瓦解、消融!

“雷音叩石法!”

赵篾匠脑中轰然炸响,一个失传已久的名词浮现出来。

他瞬间恍然大悟!

最早的“针”,并非刺入肌肤的银针,而是这种以声波共振来唤醒人体自愈本能的砭石!

所谓“针灸”,或许最原始的形态,是“箴”——以石箴之,以音叩之!

后世为了追求更直接的效果,才发展出刺入血肉的毫针。

他握着滚烫的砭石,喃喃自语:“所谓进步,有时不过是遗忘后的重逢……”

第三日,大旱彻底降临。

村里最后一口深井也见了底,田里的庄稼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黄、卷曲。

绝望的气氛笼罩了整个村庄,村长已经开始商议,准备举村迁徙,去下游寻找水源。

“不能走!”赵篾匠斩钉截铁地阻止了众人,“走了,家就没了!”

在所有人质疑的目光中,他拿着从《青针本纪》里取出的七枚锈迹斑斑的残针,带着几个壮丁,在早已干涸开裂的河床上来回踱步,时而屈指计算,时而俯身探查地气。

最终,他在七处看似毫无关联的方位,将七枚残针深深钉入了龟裂的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