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362章 谁说草茎不能当针使

第362章 谁说草茎不能当针使(2 / 2)

那些桑条一接触到孩子滚烫的皮肤,竟仿佛活了过来,表面渗出细密的汗珠,同时散发出温润的热力,如同无数根温针在进行透灸。

更奇妙的是,当孩子体温过高时,桑条便变得清凉,当孩子体温下降时,它又恢复温热,竟能自动调节温量。

七天七夜之后,村中孩子的惊厥之症尽数消退,疫情烟消云散。

有细心的村民事后拿起一截用过的桑条掰开来看,赫然发现,那桑条断面的木质纹理,竟与人体任脉的循行路线天然契合,仿佛天地早就为这一场劫难备下了良方。

赵篾匠的声名,至此已近乎神明。

然而,麻烦也随之而来。

第四日黄昏,一队官差突然闯入村子,为首的巡查官吏见到村民们竟拿着犁铧、耙子等物互相在背上比划治病,当即勃然大怒,厉声呵斥此乃“妖妄惑众”,下令将所有被当做“神器”的农具尽数收缴销毁,尤其点名要夺走那块被众人供奉在晒谷场中央、曾用于开穴的“大椎”犁铧。

差役如狼似虎,村民们敢怒不敢言。

就在差役伸手去夺犁铧的一刹那,一直静立不语的赵篾匠,缓缓抬起手,将手掌轻轻覆在了身旁的晒谷席上。

霎时间,异变陡生!

只听一阵细微的嗡鸣,晒谷席下仿佛有什么东西被唤醒了。

紧接着,整个晒谷场上,无论是那犁铧,还是村民们手中的锄头、耙子,乃至各家各户门边靠着的铁器,竟齐齐跃起半寸,发出一声清越悠长、宛如龙吟般的共鸣!

“地龙翻身了!神明显灵了!”差役们吓得魂飞魄散,当场跪倒一地,磕头如捣蒜。

他们哪里知道,这不过是赵篾匠借着昨夜的一场大雨,提前布下的一个“五行导流局”。

雨水渗透入地下,连接起他早已埋藏在晒谷场各处的数枚残针断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微电流网络。

当他手掌的生物电接触到作为引信的晒谷席时,瞬间触发了所有金属的共振,制造出了这地动山摇般的幻声。

赵篾匠看着跪地求饶的官吏,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此地之道,不容轻侮。”

官差屁滚尿流地逃了。

第五日深夜,村庄重归宁静,赵篾匠家中那个他从河里救回的、眉心有着神秘蓝色纹路的婴儿,却突然啼哭不止,小手执拗地指向村外那片阴森的乱坟岗。

赵篾匠心中一凛,抱起婴儿,循着他的指引来到荒冢之间。

只见杂草丛生,阴气森森,而在万千草木之中,独有一株狗脊蕨的叶片,呈现出一种极其诡异的扭曲,叶脉的走向赫然构成了一个模糊的“死”字形状,是为“死字脉”。

他心中了然,采下那片蕨叶,归家熬成一碗碧绿的汤汁,小心地喂给婴儿服下。

第二天清晨,婴儿猛地咯出一大团鸽子蛋大小的黑色絮状物,腥臭无比,状如腐血凝块。

吐出此物后,婴儿立刻停止了哭闹,眉心的蓝纹也似乎淡了几分。

赵篾匠这才彻底顿悟:这片土地百年战乱,无数冤魂枯骨埋于地下,积怨成“戾气残识”,弥散不绝。

唯有这婴儿天生无垢之体,才能感知并无意中吸纳了这股邪秽。

他随即组织村民,清理乱葬岗。

每掘一处骸骨,便合力安葬,并在原地打下一根竹钉,栽上一株清瘴的草药。

一场亡魂的安顿,在无形中,竟成了一场针对整片土地的、浩大而无形的“群体针灸”。

第六日清晨,村里闯进了一群衣衫褴褛的流浪小儿,个个面黄肌瘦,骨瘦如柴,怯生生地看着村里的一切。

村民们正欲驱赶,赵篾匠却拦住了他们。

他非但不赶,反而从屋里拿出数根削尖了的芦苇秆,分给每个孩子一根,笑呵呵地教他们互相在对方的手指尖、脚趾尖上轻轻扎刺,就当是做游戏。

孩子们本就顽劣,得了这新奇的“玩具”,立刻玩闹起来,你刺我一下,我扎你一下,嘻嘻哈哈,竟无意间将彼此手脚末端的“十宣”穴都点刺了个遍。

这十宣穴本就是急救要穴,能开窍醒神,通畅气血。

一番玩闹下来,孩子们的面色竟都红润了不少,当天中午的饭量大增。

数日后,这群孩子已和村里人混熟。

一个年纪最小的,正躺在草地上看天,忽然指着天边的云彩大喊:“快看!那云彩,像不像一把好大好大的飞针?”

众人闻声仰望,只见万里无云的碧空之上,一片巨大的云层正在缓缓分裂、变形,最终,竟赫然勾勒出了几个苍劲古朴的大字——《针经总纲》的首句:“凡刺之真,必先守神。”

那一刻,风也静了,鸟也停了。

赵篾匠仰面而立,望着天际的神迹,心中一片澄澈。

他终于明白,医道从未消失,它只是换了一千种、一万种模样,藏在了风里,藏在了土里,藏在了那根救命的篾条里,藏在了孩子们的眼睛里。

他心中那幅宏大的医道画卷终于拼凑完整,过往种种,尽数归于这天地大道。

他深吸一口气,不再驻足,迈开脚步,向着那座蕴藏着无数草木兵戈的苍翠大山走去。

山路蜿蜒,晨雾渐起然而,他未曾料到,这经书的第一行,便染着刺目的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