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308章 谁在教?教给谁?

第308章 谁在教?教给谁?(1 / 2)

夜风穿过村落,带起灶台余烬的暖意,却吹不散那几声压抑的轻咳。

柳妻站在自家院中,静静听着。

那声音,时而短促如雏鸟啄壳,时而绵长如残烛摇曳,仿佛是一首不成曲调的歌,唱着肺腑间最隐秘的病苦。

第二天清晨,她便看到那五名村妇不约而同地走向村东头的共用灶房。

没有谁号召,也没有谁约定,她们只是各自端着一口陶锅,锅里是熬了一夜、尚在温热的米粥。

“我家虎子,咳起来是连着三声,然后就要张大嘴喘好一阵。”一个身材壮实的妇人揭开锅盖,一股混着山药气息的米香弥漫开来。

另一个瘦削些的妇人立刻接话:“巧了,我家兰丫头是咳前吸气特别长,憋得小脸通红。我听老人们说,莲子安神,就多放了一把。”

她们你一言我一语,竟无意间将自家孩儿的咳声描摹得淋漓尽致。

柳妻悄立墙角,心头一震。

她们不懂什么叫“咳息间隔”,不懂什么叫“辨证施治”,她们只知道,孩子不同的痛苦,需要不同的安抚。

肝主疏泄,咳声急促者,其母的粥里便多了一抹青麦的颜色;肺司呼吸,咳声绵长者,其母便添了润肺的百合;肾主纳气,咳至气喘者,其母便不自觉地抓入一把补肾的黑芝麻。

她们互相交换着粥,像是交换着彼此最珍贵的心得。

那小小的灶房,竟成了一间最奇特的诊堂。

七日后,村中九名夜咳的孩童,八人安然痊愈。

柳妻在墙角那块被磨得光滑的青石上,用指甲划下几个字:“师不在堂,课在灶上。”

这桩奇事刚过,药坊里又起了波澜。

两名新来的学徒手脚笨拙,清理旧药柜时,竟将七个月来积攒的不同药渣混在了一起。

按规矩,这些药渣需当即焚化。

烈火熊熊燃起,一股奇异的香气却猛地窜入每个人的鼻孔。

那香气不似任何一种单方药材,倒像是百花盛开的山谷,又带着雨后泥土的沉静。

村里最爱拌嘴的一对妯娌,正为了一只鸡的归属在院中吵得不可开交,闻到这股烟气,两人竟同时住了口。

她们怔怔地对望着,眼眶渐渐红了。

下一刻,两人竟相拥而泣,几十年的积怨仿佛被那青烟一带,便消散得无影无踪。

柳妻闻讯赶来,立刻命人扑灭火焰,取了残留的灰烬细细分辨。

她惊骇地发现,那混合的药渣中,合欢皮、郁金、菖蒲、远志……七种安神解郁的药材,竟因高温化合,生成了一种她闻所未闻的天然“情志调衡剂”。

她立刻追查源头,翻出药坊七个月的求诊记录。

结果让她倒吸一口凉气——那七种药材在药渣中的混合比例,竟与过去七个月村民因“忧、思、怒、悲”等情志问题求诊的频率,严丝合缝地对应着!

是村民们无意识的集体病症,造就了这独一无二的“七情和解散”。

柳妻当即下令:“此后药渣不得随意焚毁,须按月封存,待来年开春,定为‘情烟节’专用!”

村庄的智慧,仿佛一口深井,越是探寻,越是深不见底。

一日午后,柳妻巡村,远远便看到祠堂里人影绰绰。

她走近一看,更是诧异。

十余名村民,无论老少,皆闭目端坐,手腕相搭,竟是在玩一种“盲诊”的游戏。

“张大叔,你这脉象,寸口跳得像麻雀啄米,急得很。你昨晚是不是做了噩梦,心里发慌?”一个年轻人皱着眉,煞有介事地说道。

被称作张大叔的老汉猛地睁眼,满脸惊奇:“你怎么知道?我昨晚梦到被野狗追,吓出了一身冷汗!”

“《诊脉法》里说的,‘躁动在左,心神不宁’!”年轻人得意地扬了扬眉。

虽说多数人的判断都带着猜测的成分,啼笑皆非。

但一下午的功夫,竟真有三人被准确地说出了潜藏的病根。

其中一人,更是被邻居摸出了“脉象结代、时有一止”的凶险之兆,经过柳妻复诊,确认为潜伏的心痹重症!

柳妻心中波澜起伏,她悄然坐入人群,也闭上眼,将手腕递了出去。

一双苍老干枯的手搭了上来,那手指上的薄茧轻轻摩挲着她的寸口。

片刻后,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她耳边低语:“姑娘,你思虑太重,肝郁压了脾,该放一放,歇一歇了。”

轰的一声,柳妻如遭雷击。

这句话,正是亡夫阿禾生前,最常对她念叨的一句。

她猛地睁开眼,面前却空无一人。

众人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只在桌上留下了七枚小小的泥丸,被捏成了“浮、沉、迟、数、滑、涩、弦”七种脉象的模型,栩栩如生。

她终究没有开口纠正他们那些粗浅的错误,只是将那七枚尚有余温的泥丸,珍而重之地收入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