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286章 教字烧透后,谁在写新经

第286章 教字烧透后,谁在写新经(2 / 2)

每一幅图旁,都配上了阿禾推演出的呼吸节拍,分发至各处乡塾,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每一次劳作,都是一次修行。

风暴是在一个深夜降临的。

阿禾借宿于荒野中的一座驿亭,正当他整理着近期的发现时,一阵急促而杂乱的铃声穿透了瓢泼的雨幕,传入耳中。

这铃声与往日货郎轻快的节奏截然不同,充满了沉重与滞涩,仿佛摇铃人的心脏正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

阿禾心中一凛,披上蓑衣便冲入雨中。

循声追出数里,他终于在一处破败的屋檐下,看到一个老货郎,怀中紧紧抱着一个幼小的孙儿。

那孩子浑身滚烫,四肢抽搐,嘴唇发紫,而货郎的货担早已散落一地,那串标志性的铃铛也垂落在泥水里,没了声息。

情急之下,老人本能地抓起铃铛,拼命摇晃着,试图呼救。

然而,或许是极度的恐惧与爱意激发了身体最深处的记忆,他右手抖动的轨迹,竟不自觉地走出了一套古朴而玄奥的章法——“退热十三颤”!

铃音高低错落,时而急促如骤雨,时而舒缓如流水,形成了三重奇异的声波叠加,直直地冲击着孩童脑后的“风池”与“哑门”一线。

阿禾的瞳孔骤然收缩,这……这分明是他在一本《诊脉法》残卷上见过的,早已失传的“声引通窍术”!

他来不及多想,立刻从自己的行囊中取出一对大小不一的双层铃铛,这是他为验证某个想法而准备的。

他飞快地调校着内外铃铛的音差,直至其发出的声音形成“羽音”与“角音”相生的和谐共鸣。

他跪在孩子身旁,将铃铛凑近其耳畔,然后根据孩子急促的呼吸频率,以同样的节奏开始摇动。

一个音符,一次呼吸,铃声与生命在这暴雨之夜达成了完美的共振。

半个时辰后,奇迹发生了,孩子身上的高热如潮水般退去,呼吸也渐渐平稳,缓缓睁开了眼睛。

翌日,一套完整的“声引十三式”被阿禾详细地记录下来,郑重地添入了《薪火录·急救篇》之中。

阿禾的脚步并未停止,他的发现也愈发离奇。

在一处专门收容疯癫之人的“燃疗坊”内,他见到了传说中的明心婆婆。

这位婆婆曾被视为疯妇,如今却带领着二十名神智不清的男女,演练着一套名为“冲火九步”的古怪仪式。

阿禾藏身在观礼台后,敏锐地察觉到,当众人齐步向前冲刺时,他们足底踏地的震荡频率,竟然与脚下的大地产生了共振,引发了一阵若有似无的低频嗡鸣。

而最关键的一步,是在模拟扑火压下的瞬间,所有人都会集体闭气、收腹、提肛,形成一个短暂而强大的“气锁任督”之势,将全身的气机强行向脊柱督脉汇聚。

连续观察了七日,阿禾发现,所有参与者的身体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他们舌底的津液变得异常丰沛,夜间起夜的次数也大大减少。

这正是道家“还精补脑”的上乘征兆!

他心中一动,趁着夜色,在演练的场地下方,精准地埋入了九枚中空的陶瓮,瓮口朝天,内部各置一片薄铜簧。

第八日,当“冲火九步”再次演练时,那整齐划一的踏步声,通过大地,引动了陶瓮的共鸣。

九瓮齐鸣,声如远古雷鼓,低沉而威严!

场中众人只觉一股沛然大力从脚底涌泉穴升起,直冲头顶,仿佛有清泉在百会穴上汩汩涌动,神台一片清明。

消息传出,各地纷纷效仿,建造“雷音燃场”,用以治疗癫狂失智之症。

经历了这一切,阿禾来到了涪水之畔。

一棵巨大的桃树下,青涩的果实已压弯了枝条。

他在这树下静坐了三日三夜,不饮不食。

第三日的黄昏,他忽然感觉到,脚下桃树根系的搏动,竟与自己的心跳达成了完全的同步。

他下意识地伸出手,抚摸着粗糙的树干,掌心那块记录《薪火录》的“泥印”微微发烫,一行从未见过的小字,缓缓浮现其上:“汝非传者,乃承者。”

你是传承者,而非开创者。

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林梢,万千桃叶发出的沙沙声再次响起。

但在阿禾的耳中,这不再是杂乱的噪音,而是清晰可辨的、无数稚嫩的童声,在齐声诵读:“手少阴,起于心中……”这声音,分明来自十里之外的乡塾学堂!

他猛然抬头,望向西南方向,只见天边有一片淡淡的金光隐隐升腾,那似乎是某个新建立的“疗息区”,正在工匠们的劳作中自发激活。

同一时刻,议政堂内,柳妻正执笔批阅一份从边陲送来的加急军报。

那并非战报,而是一份《薪火录》的附言,由一名戍卒用粗粝的笔迹写就:“昨夜,全营老卒教新兵依图绑腿,调整睡姿。今晨,营中咳血者减半。”她端丽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提起朱笔,郑重批下八个字:“令天下戍所,皆设‘教疗岗’。”

窗外,细雨不知何时又落了下来,一滴雨珠恰好滴落在砚台边,晕开了一团墨迹,那形状,像极了一朵正在静静绽放的针莲。

而一场更大的变革,正随着第一块奠基石的夯入,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