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211章 谁把针埋进了人心?

第211章 谁把针埋进了人心?(2 / 2)

程高立于槐树浓重的阴影里,雨水顺着他斗笠的边缘滴落,面庞上没有一丝波澜。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压过了所有哭声:“匣已空,针已散。”

四个字,如四道冰冷的铁枷,锁住了所有人的希望。

众人哗然,绝望的骚动如水入油锅。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涉水声传来。

柳妻领着女医堂仅剩的三名女医,背着沉甸甸的竹篓,从泥泞的村道上跋涉而来。

她们的裤腿和鞋履尽是泥水,脸上却带着一种与这末日景象格格不入的镇定。

“砰”的一声,竹篓被放在祠堂前的石阶上,里面的东西散落出来——一大捧散发着清凉气味的野薄荷,一丛丛根须纠结的鱼腥草,还有些许晒干的陈皮残渣。

尽是些水边、田埂上随处可见的寻常草木。

“涪翁当年能以鱼换药,救活一城之人。”柳妻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目光扫过一张张惊疑不定的脸,“今日,我们便以草代艾。药不在贵贱,而在是否识其性,善其用。”

然而,见惯了程高金针神效的村民,此刻哪里信得过这些不起眼的野草?

他们只是茫然地看着,更有甚者,转身继续围住祠堂,对着那空无一物的牌位叩首哭求,仿佛神明显灵比柳妻的草药更可靠。

突然,人群中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

一个七八岁的幼童,因口渴难耐,竟偷偷舀了半瓢井水喝下,此刻猛地口喷黑血,浑身剧烈抽搐,眼看就要不行了。

村里的老医冲上前,只看了一眼便大惊失色,断言道:“是疫毒攻心!快,按古法催吐!”

几人手忙脚乱地撬开孩子的嘴,就要灌入皂角水,那孩子却喉头一咯,气息瞬间微弱下去,几近断绝。

“住手!”

一声清喝响起。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那名双目失明的盲童,拄着竹杖,竟走得比谁都快。

他循着声音来到近前,蹲下身,先用手背轻轻探了探那孩子的额头,冰凉一片。

就在众人惊骇的目光中,他忽然俯下头,伸出舌尖,在那孩子唇角残留的黑血上,极轻地舔了一下。

他闭上双眼,眉头紧锁,仿佛在用整个身心去感受那一点血迹中蕴含的天地至理。

良久,他抬起头,语气笃定:“不是疫毒。是上游山洪冲刷,腐叶烂根混入井中,生了霉涎。此物性寒,滑肠穿腑,并非疫病之兆。”

众人大骇,一个盲童,竟敢以舌尝毒?

“快!”盲童不理会众人的惊愕,急促地命令道,“去灶膛,取灶心黄土三钱!再榨半盏生姜汁!”

村民虽疑虑,但见孩子命悬一线,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片刻后,一碗浑浊的姜汁土泥水被调好。

盲童摸索着接过,小心地撬开那孩子的牙关,一点点喂了下去。

半炷香的功夫,就在众人焦灼的等待中,那孩子猛地一阵剧烈呕吐,吐出大滩腥臭的黑色污水,随即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浑身大汗淋漓,竟悠悠转醒,神志也安稳下来。

人群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呼。

柳妻走上前,轻轻抚着盲童的肩膀,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你以舌尝毒,难道不怕伤了自己?”

盲童淡淡一笑,那张清秀的脸上浮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沉静:“我眼虽盲,心却不敢盲。涪翁曾说,诊脉在指,更在察天地人三川之气。这血,便是他的气。”

就在这时,程高动了。

他一言不发,从墙角抄起一把铁锹,大步走向村中那口主井。

在所有人惊愕的注视下,他竟亲手撬来几块厚重的石板,在一阵沉闷的撞击声中,将井口死死封住,只在石板间留下一道仅容水瓢伸入的细缝。

“程高!你疯了!”村民们终于从震惊中反应过来,怒火瞬间被点燃,“你是要断了我们所有人的活路,渴死全村吗?”

数十个壮丁手持锄头扁担,将程高团团围住,气氛剑拔弩张。

程高却对他们的怒火视若无睹,只是冷冷地指着那道细缝:“从今日起,定量取水。让村里还能走动的孩子们轮流守井,记下每一户取水的时辰,也记下他们家中病患的变化。”

他不解释,也不退让,只留下这道莫名其妙的命令。

村民们虽怒,却也畏惧程高那深不可测的手段,最终只能愤愤然散去。

接下来的三日,村中怨声载道。

但柳妻和那盲童,却真的按照程高的吩咐,仔细记录着。

第三日傍晚,柳妻拿着记录的草纸,找到了正在擦拭竹笛的程高,声音里充满了发现的激动:“程先生,我明白了!凡是清晨第一批取水的,家中病患多有缓解;而那些正午时分取水的,当晚高热必定加重!”

一旁的盲童也猛然抬头,接口道:“是了!午时阳气最盛,烈日蒸腾,井中浊气上浮,水性最烈。此时饮之,与服毒无异!”

程高终于抬起眼,看向他们,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医者,不代人劳,而启人思。你们自己找出来的活命之法,才能在这乱世的泥土里,扎下根去。”

话音刚落,祠堂方向突然传来一声沉闷的巨响,仿佛地龙翻身。

众人大惊失色,冲过去一看,只见祠堂正中的梁柱微微震动,地面坚硬的青砖上,竟裂开了蛛网般的纹路。

更诡异的是,一缕缕殷红如血的液体,正从那裂缝中缓缓渗出,在青砖上自行汇聚、流淌,最终竟组成了一行行古朴的文字!

《诊脉法·终章》!

“……脉者,非独手察,耳听、肤感、气应,皆可为诊。心若明,则万物皆为脉……”

那血书文字并不完整,似乎缺少了最关键的一笔。

祠堂内,青雾再次弥漫,一道虚幻的身影在血文前缓缓凝聚——正是李柱国!

他半跪于地,胸口那个空洞依旧深不见底,却用仅存的残臂,蘸着地上的血色液体,奋力在残句之后,划下了最后一个字。

“明”。

一字落定,青雾与李柱国的虚影轰然消散。

地上的血纹也如被蒸发般,渐渐隐去,只留下砖缝中一丝若有若无的余温。

程高伏地,朝着血文消失之处,重重叩首。

他心口那枚传承印记,在这一刻剧烈地颤动起来,印面之上,浮现出一幅他从未见过的,完整而繁复的经络图——那并非人体的经络,而是由无数光点与光线交织而成,仿佛象征着“人心相系之脉”。

翌日,天光大亮。

柳妻召集了东岸三村所有尚能主事的父老乡亲,站在刚刚恢复平静的祠堂前,朗声宣布:“经此一劫,我女医堂与程先生商议,欲立下‘心传三约’!”

她竖起三根手指。

“其一,凡在此次疫病中,以任何手段救活人命者,不论其是医是民,其法皆录入《心传录》,流传后世!”

“其二,每月初一,于此地开讲。主讲者,可为盲童,可为农妇,可为老渔。凡有一技之长,能解一病之法者,皆可登台!”

“其三,我女医堂,即日起,另设‘无针堂’,专研百草、推拿、食疗等非针刺之法,与金针之术并行!”

话音一落,那名老医便怒斥出声:“荒唐!此乃乱我医道正统!让一群泥腿子登堂入室,成何体统!”

柳妻发出一声冷笑,目光如刀:“正统?涪翁焚尽医典,立下无字碑,是为正统。程先生封井断针,逼出民智,亦为正统!医道若不能活人济世,守着那点空洞的名头,还不如让这山川草木,自生自灭!”

一番话,掷地有声,问得众人哑口无言。

沉默良久,终于,有三名曾被盲童和柳妻救过家人的村民,颤抖着走上前,将手掌重重按在了祠堂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