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428章 应对“老龄化”的“科技养老”

第428章 应对“老龄化”的“科技养老”(1 / 2)

2024年的重阳节,北京海淀区的“夕阳红智慧养老院”里暖意融融。苏岚穿着米白色的针织开衫,正陪着几位老人在庭院里晒太阳,手里拿着平板电脑,教87岁的张奶奶视频连线远方的孙子。屏幕里,穿军装的年轻人对着镜头敬礼,张奶奶笑得皱纹里都盛着蜜,浑浊的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

“苏大姐,您这智慧养老院可真神!”张奶奶的老姐妹王阿姨凑过来看热闹,她的智能手环突然轻轻震动,屏幕上弹出“血压偏高,建议休息”的提示,“你看你看,比我那闺女还贴心,时时刻刻盯着我的身体。”

苏岚笑着帮王阿姨调整手环的松紧:“这都是建军科技的孩子们研发的,不光能测血压,还能监测心率、步态,万一摔倒了,十秒钟就能自动报警。”她抬头望向庭院另一侧,几个银色的身影正在忙碌——那是AI护理机器人,正推着餐车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机械臂端着餐盘的动作轻柔得像怕碰碎了瓷器。

这是苏岚推动建设的第一所智慧养老院,从选址到设计,她全程参与,光方案就改了十七稿。“不能让科技冷冰冰的。”她常对设计师说,“得让老人们觉得,这些机器比人还懂冷暖。”所以机器人的语音模块用了北京话的儿化音,送餐时会说“张爷爷,今儿的红烧肉炖得烂乎,您多吃点”;智能床垫能根据老人的翻身频率调整软硬度,夜里起夜还会自动亮起脚边的小夜灯。

“妈,爷爷来了。”林卫国推着林建军的轮椅走进院门,老人身上盖着苏岚亲手织的羊绒毯,看到庭院里的景象,眼睛顿时亮了。“这地方不错啊,比家里还热闹。”

林建军的目光被角落里的下棋机器人吸引了。那机器正和一位白发老人对弈,落子的声音清脆悦耳,输了还会说“大爷您棋艺太高,我认输”,逗得老人哈哈大笑。“这玩意儿比晓阳小时候陪我下棋还专心。”林建军笑着说,记忆突然飘回2005年,那时晓阳刚上大学,每个周末都要回家陪爷爷摆棋,输了就耍赖说“爷爷你偷偷动棋子了”。

苏岚拉着林建军体验远程医疗系统。在智能诊室里,老人刚坐定,摄像头就自动识别面部,调出他的健康档案;机械臂递过血压计,绑带自动收紧,数据实时传到301医院的专家终端。不到五分钟,屏幕上就出现了心内科李主任的笑脸:“林老,您的心率控制得不错,就是降压药得稍微调整一下剂量,我把方案发过来了。”

“这要是在以前,看个专家号得排半天队,还得让卫国请假陪着。”林建军感慨地说,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现在倒好,坐在院子里就把病看了,真是不敢想啊。”

他想起1970年代,邻居家的大爷突发心脏病,救护车在胡同口堵了半小时,送到医院时已经晚了;1998年,自己的老父亲中风,儿女们轮流请假陪护,单位家里两头跑,累得人仰马翻。“当年缺医少药,老人看病难,养老更难。”林建军对围过来的老人们说,“现在科技能让咱们安享晚年,真好。”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响起,带着人文关怀的温度:【检测到“科技养老”模式成熟,符合“老龄化社会”应对需求。】

【奖励“适老化技术升级方案”:包含情感陪伴机器人优化算法、记忆障碍辅助系统、家庭养老床位智能改造方案,提升养老服务的人文温度。】

林建军眼前浮现出方案的细节:情感机器人能通过分析老人的微表情判断情绪,主动讲年轻时的老歌或历史故事;记忆障碍辅助系统会在冰箱贴、门把手等地方安装微型识别器,老人看到就能想起“这是冰箱,里面有牛奶”;家庭养老床位改造则能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家享受养老院级别的照护。

“晓阳团队正在研发情感陪伴机器人,”苏岚指着方案里的示意图,“能陪您聊四合院的旧事,还能模仿傻柱的语气说笑话呢。”

林建军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回忆:“傻柱要是还在,肯定得说‘这铁疙瘩哪有我陪大爷大妈唠嗑得劲儿’。”他摩挲着轮椅的扶手,那里安装了一个压力传感器,刚才他不小心用力抓了一下,机器人就立刻递过来一杯温水,还说“林老,别急,慢慢说”。

午餐时间,AI营养师根据每位老人的健康数据定制餐食。林建军的餐盘里是软米饭、清蒸鱼和豆腐羹,都是他能嚼动的;张奶奶有糖尿病,餐盒里的主食换成了荞麦面;王阿姨牙口好,红烧肉炖得油亮,旁边还配着解腻的山楂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