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427章 林卫国的“交班与传承”

第427章 林卫国的“交班与传承”(1 / 2)

2024年的谷雨,北京中关村“建军科技”总部的董事会会议室里,晨光透过落地窗,在红木长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墙上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企业发展的时间轴:1984年“建军精密仪器厂”成立的黑白照片、1995年第一块国产芯片下线的场景、2010年“建军智联”智能手机发布会的盛况、2023年5G标准制定现场的欢呼……六十载光阴浓缩在光影里,无声诉说着一个家族与一家企业的共生史。

林卫国坐在主位上,笔挺的西装衬得他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但鬓角的白发和眼角的细纹,还是泄露了六十年的风雨。他面前的桌案上,放着一份签好字的交接文件,右上角的钢笔是林建军1988年送他的入职礼物,笔帽上的划痕见证了无数次重大决策。

“各位董事,”林卫国的声音沉稳有力,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今天召集大家,是要宣布一项决定——我将辞去CEO职务,由林晓阳接任。”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随即响起理解的议论声。多数董事早有预感,近两年来,林卫国已逐渐将日常管理交给林晓阳,自己更多专注于战略规划。但当决定正式宣布,那份跨越两代人的传承感,还是让空气里多了几分郑重。

林晓阳坐在父亲右侧,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封面——那是爷爷送他的礼物,扉页上“守正创新”四个字墨迹已有些淡。他能感受到全场的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有期待,有信任,也有不易察觉的审视。38岁的他,鬓角已有了零星白发,那是在合肥实验室熬出来的,是在应对芯片禁令的深夜里生出来的,但此刻,他的眼神比任何时候都坚定。

“卫国,这决定……想好了?”最年长的独立董事张教授开口,他是看着林卫国从技术员成长为掌舵人的,“晓阳固然出色,但这副担子太重了。”

林卫国笑了,转头看向墙上的全家福:1990年的照片里,年幼的林晓阳正趴在他肩头,手里攥着块硅片模型;2018年的照片里,已是青年的林晓阳站在芯片禁令的新闻发布会现场,眼神锐利如刀。“张教授,您还记得2018年芯片禁令那阵吗?”他的声音带着回忆的温度,“当时晓阳带着团队在实验室驻场三个月,用工业大脑优化封装工艺,硬是把良率从72%提到了98%,比我们预期的还高。”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儿子:“这几年,他主导的核聚变项目突破1亿度,5G极化码方案拿下国际标准,晓阳智能的工业大脑服务了2000家制造企业……他比我当年接手时,准备得更充分。”

林建军坐在会议室后排的轮椅上,苏岚陪在身边。老人没有说话,只是看着两个儿子,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欣慰的光。他的膝头放着一个牛皮笔记本,里面夹着1984年林卫国第一次画的芯片草图,铅笔线条稚嫩却执拗,和现在林晓阳在黑板上画的核聚变装置图,有着惊人的相似。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轻响,带着代际交替的暖意:【检测到“家族管理权交接”,符合“传承有序”主线。】

【奖励“家族治理智慧图谱”:包含代际沟通机制、战略延续性保障、社会责任传承方案,强化企业与家族的精神纽带。】

图谱里的一句话格外清晰:“职位可以交接,权力可以传递,但‘科技报国’的初心,需要用信任与约定来守护。”林建军轻轻点头,这正是他想对两个孩子说的。

投票环节毫无悬念,全票通过林晓阳接任CEO。当林卫国将刻有“建军科技”字样的印章放在林晓阳面前时,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印章是1984年建厂时定制的,铜质表面被三代人的手摩挲得发亮,边缘还留着林建军当年不小心磕出的小缺口。

“这个印章,爷爷传给我时说,”林卫国的声音突然有些哽咽,“‘盖下去的每一个章,都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员工’。现在我把它交给你,希望你记住,权力越大,责任越重。”

林晓阳双手接过印章,掌心的重量让他想起十二岁那年,父亲教他用螺丝刀的感觉——既要用力,又要小心,力道里藏着对技术的敬畏。“爸,我记住了。”他的声音带着年轻人的锐气,却又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我不会辜负您和爷爷的期望,更不会辜负‘建军科技’这四个字。”

交接仪式后的小型家宴上,没有外人,只有祖孙三代和苏岚。餐桌上的菜都是家常菜:红烧肉是傻柱传下来的方子,油焖大虾是林晓阳小时候最爱吃的,凉拌菠菜则是林建军现在能吃的清淡菜。

“晓阳,知道我为什么60岁就交班吗?”林卫国给儿子倒了杯红酒,自己却端起茶杯,“不是我想歇着,是想让你有足够的时间试错。企业要发展,不能等老一辈把路都踩平了才放手,得让你们这代人自己去闯,哪怕摔几个跟头。”

林晓阳看着父亲鬓角的白发,突然想起2018年芯片禁令最严时,父亲连续一周住在公司,每天只睡三小时,眼底的青黑像涂了墨。“爸,您这些年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