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425章 四合院的“最后纪念”

第425章 四合院的“最后纪念”(2 / 2)

“好小子,有志气。”林建军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眼眶却有些发热。他想起1984年,林卫国也是这样拿着千分尺,说要造“中国自己的芯片”;2007年,林晓阳拿着这把千分尺,说要让AI“比人更懂精度”。现在,这股劲传到了思国身上,像四合院的老槐树,根系深扎,枝芽不断。

走出耳房,院中央的老槐树下,几个小学生正在听讲解员讲“从四合院走出的科技泰斗”。思国突然挣脱轮椅扶手,跑过去站在队伍里,大声说:“这是我太爷爷!他造的量具可厉害了!”

林建军看着曾孙骄傲的样子,突然觉得,这间四合院博物馆的意义,从来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每个走进来的孩子都知道:平凡的人也能靠奋斗改变命运,小小的院落里也能孕育大大的梦想。

馆长匆匆走来,手里捧着个红绸包裹的盒子:“林老,这是我们整理旧档案时发现的,您看是不是您的东西?”打开一看,是个铁皮饼干盒,里面装着1977年林卫国的高考准考证、1984年“建军精密仪器厂”的第一张营业执照、1995年林晓阳出生时的襁褓布。

“是我的。”林建军的手指拂过泛黄的准考证,照片上的少年眼神清澈,和现在的思国竟有几分相似。“这是你爷爷的准考证,当年他就在这院里熬夜复习,煤油灯把桌子都熏黑了。”

思国拿起那张营业执照,指着上面“注册资本3000元”的字样,吐了吐舌头:“太爷爷,你们当年好穷啊,我过年的压岁钱都比这多。”

“是穷,但骨头硬。”林建军的声音里带着骄傲,“3000块起家,我们靠自己的技术,一步步做到今天的建军科技。思国你记住,钱再多,不如本事硬;房子再大,不如志气大。”

夕阳把祖孙俩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四合院的青石板上。林建军让思国推着他,最后看了一眼这个生活了32年的院落:傻柱家的灶台还冒着仿真炊烟,阎埠贵家的门框上还贴着“勤俭持家”的横批,许大茂家的自行车依旧停在墙角——这些旧时光的碎片,早已沉淀为他生命的底色。

“太爷爷,爸爸说您当年在这里,还帮过很多人?”思国想起爸爸讲的故事。

“邻里街坊,互相帮衬是应该的。”林建军望着远处的胡同口,那里曾有秦淮茹端着空碗徘徊的身影,“只是后来,有些人走了弯路,有些人守住了本分。就像这院里的树,有的长得直,有的长歪了,全看自己往哪使劲。”

离开前,思国在留言本上写下:“今天我知道了太爷爷的故事,我长大要像他一样,造厉害的东西,报效祖国!”字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认真劲。林建军看着那行字,突然想起系统奖励的“家族技术传承图谱”最后一句:“传承不是记住过去,是让过去照亮未来。”

轮椅驶出四合院,巷口的槐树沙沙作响,像在说再见。林建军回头望了一眼,那座灰砖灰瓦的院落在暮色中静静矗立,像一个沉默的智者,见证了他从学徒到科技工作者的一生,也守护着最本真的奋斗精神。

“太爷爷,我们还会再来吗?”思国问。

“会的。”林建军的声音很轻,却很坚定,“等你爸爸的核聚变发电站建成了,等你考上大学了,我们都来看看。告诉这里的老槐树,我们没有辜负当年的日子。”

车窗外,南锣鼓巷的灯笼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映着“老北京生活体验馆”的木牌。林建军知道,这或许是他最后一次来四合院,但没关系——那些刻在骨子里的坚韧、踏实、家国情怀,早已通过血脉,传到了林卫国、林晓阳、林思国的身上,传到了建军科技每个员工的心里。

这,才是四合院给一个民族最珍贵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