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49章 林晓阳的“少年班”

第349章 林晓阳的“少年班”(2 / 2)

林晓阳摸着爷爷的批注,突然明白为什么家里的手机要做“乡村版”,为什么爸爸的芯片非要国产化——技术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得接地气,得有用。他在笔记本上写下:“AI要懂算法,更要懂国情。”

九月的合肥,秋老虎还在发威。林建军送林晓阳去报到,少年班的宿舍楼前,满是比孩子还紧张的家长。一个戴眼镜的男孩抱着本《深度学习》啃得入迷,另一个女孩正用python写程序,连行李都没顾上 unpack。

“这氛围,跟你爸当年的清华物理系很像。”林建军帮孙子铺床,床板上还留着上届学生刻的公式,“但别被比下去,也别慌——咱们家的人,搞技术有股韧劲。”

林晓阳从包里掏出爷爷给的笔记本,放在枕边:“爷爷,我在面试时说要做‘懂中国话的AI’,教授说可以跟着他的课题组做。”他指着窗外的实验楼,“那里有超级计算机,我想试试把方言数据灌进去,看看效果。”

看着孙子眼里的光,林建军突然想起1977年送林卫国去清华的情景。那时是自行车驮着行李,路坑坑洼洼;现在是轿车送到校门口,校园里都是电脑。时代变了,但那股子“想把技术做好”的劲头,一点没变。

【叮!】

系统提示音带着传承接力的厚重:【“林晓阳进入少年班”标志家族科技传承第三阶段启动,进度提升至98%。】

【奖励“跨代技术交流机制”:包含少年班与建军科技联合实验室方案,助力理论与实践结合。】

林建军把方案递给同行的林卫国:“你安排下,让研发部和阳阳的课题组对接,把咱们的农村大数据给他们用。AI光靠算法不行,得有真实场景喂数据。”

林卫国点头,看着儿子在宿舍里和新同学讨论问题,声音不大却条理清晰,忍不住对林建军说:“爸,您当年说‘技术要传三代’,现在真的快实现了。”

“还没到时候。”林建军望着少年班的教学楼,阳光在玻璃幕墙上折射出七彩的光,“等阳阳做出真正能帮到人的AI,才算接上这根接力棒。”

离开合肥时,林晓阳追出来,塞给爷爷一张纸条。上面画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图,每个节点都标着字:“爷爷(基础)→爸爸(突破)→我(应用)”,旁边歪歪扭扭写着:“保证完成任务!”

林建军把纸条揣进怀里,像揣着块滚烫的烙铁。车窗外,少年班的牌子越来越小,却在他心里越来越清晰——那不仅是一所学校,是希望,是一个家族用三代人时间铺就的路,从轧钢厂的机床到半导体芯片,再到人工智能,每一步都踩在“科技报国”的初心上。

年底,林晓阳寄来一封信,附带着他的第一个AI项目报告——“基于图像识别的小麦病虫害诊断系统”,用的是建军科技收集的农村田间数据,识别准确率达到89%。信里说:“教授说这个项目可以申请专利,我想把它捐给农业部门,让农民能用得上。”

林建军把报告贴在办公室的荣誉墙上,旁边是“建军1号”手机的主板、第一块国产光刻胶的样品,还有林卫国当选院士时的照片。这面墙,像一部浓缩的家族科技史,记录着从“跟跑”到“并跑”的每一步。

苏岚进来送茶,看着照片里的三个男人——林建军在轧钢厂的老照片,林卫国在斯坦福的留影,林晓阳在少年班的合影,突然笑了:“你看这爷孙仨,眼睛里的光都一样。”

林建军端起茶杯,热气模糊了眼镜片。他知道,传承不是简单的技术传递,是把“踏实做事、为国为民”的根扎进下一代心里。林晓阳在少年班的书桌前写下的每一行代码,都连着三十年前他在煤棚里画的图纸,连着二十年前林卫国在斯坦福实验室的演算,这才是最珍贵的财富。

窗外的中关村,1999年的跨年钟声即将敲响。林建军看着研发中心亮至深夜的灯光,那里,林卫国团队正在调试用于量子通信的芯片;千里之外的合肥,林晓阳的电脑屏幕上,AI模型正一点点学会“读懂”中国的土地。

他想起系统提示的“98%传承进度”,剩下的2%,或许就藏在少年班的晨读声里,藏在实验室的键盘敲击声中,藏在那句“保证完成任务”的承诺里。而这条路,还很长,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