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涌入脑海,林建军眼前瞬间展开一幅全新的技术图景:量子比特的叠加态特性可实现超光速通信,纠缠粒子对的“非局域性”能突破传统加密技术的瓶颈……这些理论晦涩难懂,却指向一个清晰的未来——谁掌握了量子通信,谁就掌握了下一代信息安全的命脉。
“卫国,你看这个。”林建军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凭着记忆写下“量子纠缠”“密钥分发”等关键词,“这是未来通信技术的方向,比GS先进得多,咱们得提前布局。”
林卫国看着这些术语,眼睛猛地亮了:“我在斯坦福听过相关讲座,但一直没找到突破点。爸,您这些思路……像是捅破了窗户纸!”他立刻拿出笔,在旁边补充公式,“如果能实现单光子探测,量子密钥的安全性就能达到理论极限,这对国防通信太重要了!”
父子俩在晨光中讨论了很久,直到晓阳蹦蹦跳跳地跑进来:“爷爷,爸爸,奶奶让你们回家吃早饭!”他手里拿着面小国旗,在两人面前挥舞,“老师说,今天全中国的小朋友都要升国旗!”
“对,升国旗。”林建军站起身,牵着孙子的手,“晓阳,你记住今天这个日子。香港回归,是因为国家强了;国家要强,就得靠科技,靠你们这代人。”
晓阳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认真:“爷爷,我以后要发明比量子通信更厉害的技术,让中国永远是最强大的国家!”
回家的路上,街道两旁的店铺都挂起了国旗,晨练的老人哼着《歌唱祖国》,卖早点的摊主用塑料袋给顾客包着小国旗,整个北京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里。郑师傅拄着拐杖站在厂门口,看见林建军就喊:“林总,今天食堂加菜,我做了红烧肉,管够!”
“好,让大伙都尝尝你的手艺。”林建军笑着回应,心里却在琢磨系统奖励的理论。他知道,量子通信的研发周期可能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但今天这个日子让他更加确定——国家的发展需要长远布局,科技工作者的眼光,必须越过眼前的成绩,看向更远的未来。
上午9点,厂里举行了升旗仪式。林建军作为董事长,亲手升起了五星红旗。看着国旗在朝阳中舒展,他想起1951年刚到四合院时,院里挂的还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标语;如今,标语变成了“科技强国,民族复兴”,而他和儿子、孙子,正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字刻进时代的年轮里。
仪式结束后,林卫国把量子通信的初步研究计划放在了林建军桌上。方案里写着:“第一年攻克单光子源技术,第二年完成实验室级密钥分发,第三年……”每一步都清晰扎实,像他们当年攻克光刻胶技术时一样。
“我让小张牵头,成立个专项组。”林卫国指着方案,“咱们的半导体技术积累能用上,尤其是高精度探测器,正好和量子通信的需求匹配。”
林建军拿起方案,在“十年规划”那页签下名字。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签名上,墨迹很快变干,像一个郑重的承诺。他知道,从高精度量具到半导体芯片,再到量子通信,这条路没有终点,但只要每代人都迈出坚实的一步,国家的科技大树就会越来越茂盛。
傍晚,全家坐在电视机前,回看香港回归的盛况。晓阳趴在地毯上,用积木拼“香港会展中心”,嘴里念念有词:“这里是升旗台,这里是解放军叔叔……”林卫国在旁边修改量子通信的方案,苏岚在厨房忙碌,锅里的红烧肉香气飘满客厅。
林建军靠在沙发上,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觉得无比踏实。香港回归,是国家统一的里程碑;而他们一家三代的科技接力,是民族复兴的缩影。系统奖励的理论还在脑海里盘旋,他知道,这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尊严与未来。
窗外的晚霞染红了天空,像一幅壮丽的油画。林建军想起小时候听父亲讲的香港故事,那时觉得遥远而模糊;而现在,这个故事有了崭新的篇章,而他和家人,有幸成为书写新篇章的人。
“爷爷,你看我拼的会展中心!”晓阳举着积木模型跑过来,眼里的光比晚霞还亮。
林建军接过模型,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的中国——量子通信网络覆盖全国,自主芯片驱动着各行各业,而像晓阳这样的年轻人,正带着更先进的技术,让祖国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这个夜晚,注定被铭记。不仅因为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更因为无数像林建军一家这样的中国人,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信念。而这信念,将像种子一样,在岁月的浇灌下,长成支撑民族复兴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