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扬扬的雪花给中关村的科技园盖上了一层白毯。建军科技的研发中心里,暖气开得正足,林卫国盯着电子显微镜下的硅片,眉头微蹙——0.8微米制程的芯片测试出现了微小的漏电,这意味着之前的光刻胶配方还需要微调。
“林工,工程院的公示出来了!”小张拿着一张打印纸冲进实验室,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您……您入选院士候选人了!是咱们半导体领域最年轻的候选人!”
林卫国的手顿了顿,电子探针在硅片上留下一个几乎看不见的痕迹。他转过身,接过公示名单,目光落在“林卫国(42岁,建军科技)”那行字上,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是深沉的平静。
“还只是候选人。”他把公示纸放在实验台上,拿起镊子夹起硅片,“先把漏电问题解决了再说。”
小张却按捺不住兴奋:“这可是工程院院士!多少人奋斗一辈子都够不上边!您才42岁啊!”他看着林卫国专注调试设备的侧脸,突然想起刚进公司时,这位年轻的技术负责人为了攻克封装技术,在车间连续待了四十天,眼睛熬得像兔子,“您这几年的成果,拿院士绝对够格——半导体封装技术国产化、GS基带芯片自主研发,哪一项不是填补国内空白的?”
林卫国没说话,只是调整了一下显微镜的焦距。屏幕上的硅片缺陷清晰可见,像地图上的细小裂缝。他想起十年前刚从斯坦福回国时,父亲对他说的话:“搞技术别想着头衔,能解决国家的难题,比啥都强。”这些年,他一直记着这句话,从没想过“院士”这两个字会和自己扯上关系。
消息很快传到了林建军那里。他正在车间检查新到的五轴加工中心,听完苏岚的电话,只是淡淡一笑:“知道了。让他安心搞研究,别分心。”
苏岚在电话那头笑:“你啊,儿子都成院士候选人了,还这么沉得住气。我刚看了公示名单,卫国是最年轻的,不少老专家都为他站台呢。”
“年轻不是资本,成果才是。”林建军擦了擦手上的油污,“当年他在清华实验室熬夜做实验,在斯坦福啃外文文献,在咱们这旧厂房里调试设备,那些苦没白吃。”他顿了顿,语气里终于带了点欣慰,“不过,能得到认可,总是好事。”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响起,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检测到“技术传承阶段性成果显现”,林卫国院士候选资格符合“三代接力”主线。】
【奖励“半导体前沿技术预判报告”:包含0.1微米以下制程关键技术、三维封装趋势分析,为下一代研发提供方向。】
林建军把报告里关于“铜互连技术”的章节折起来,打算晚上交给林卫国。这是0.1微米制程的核心难题,也是他们下一步要攻关的目标。他知道,儿子能走到今天,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也离不开时代的机遇——改革开放让他们能接触到国际前沿,国家对科技的重视让民营企业也能参与重大项目,而那些“恰到好处”的系统提示,不过是帮他们少走了些弯路。
院士评选的答辩环节安排在春节后。林卫国准备了整整三个月,把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梳理成厚厚的报告,从技术原理到产业化应用,每一个数据都经得起推敲。答辩那天,他穿着一身合体的西装,站在工程院的报告厅里,面对几十位院士的提问,从容不迫。
“林教授,您的GS基带芯片虽然实现了国产化,但在功耗控制上与高通还有差距,这怎么解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院士问道。
林卫国调出测试数据,语气坦诚:“确实有差距,这是我们的短板。但我们的芯片成本只有高通的三分之一,更适合国内市场的普及。目前我们已经研发出第二代芯片,功耗降低了15%,计划明年量产。”他展示了新的测试曲线,“这是基于新型材料的改进方案,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答辩结束后,老院士拉着他的手说:“年轻人,做得不错。我们这代人没能完成的事,就靠你们了。记住,技术可以有差距,但骨气不能有。”
1997年6月,当选名单正式公布。林卫国的名字赫然在列,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消息传来,建军科技的员工自发在厂区门口挂起了横幅:“祝贺林卫国院士!”郑师傅带着车间的老伙计们,用边角料做了个“院士之家”的牌匾,敲锣打鼓地送到了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