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23章 林卫国的“留洋与归国”

第323章 林卫国的“留洋与归国”(1 / 2)

1985年的斯坦福大学,阳光透过棕榈树的缝隙,在半导体实验室的玻璃幕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卫国穿着白大褂,正对着电子显微镜调试硅片,屏幕上的原子排列图像清晰得像地图上的街道。他的导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亚瑟·莱昂斯教授站在身后,手里拿着一份《自然》杂志,指着其中一篇论文笑道:“卫国,你的‘硅基外延生长缺陷控制算法’,比Ib的团队快了三个月。”

林卫国转过身,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教授,这要感谢您提供的分子束外延设备,还有……中国的工业实践经验。”他想起在轧钢厂车间,父亲教他看轧机精度误差时说的话:“技术没有国界,但技术人有祖国。”那时他还不懂,直到在斯坦福看到实验室里标着“adea”的廉价电子元件,才明白父亲那句话的分量。

作为国家公派的首批半导体专业留学生,林卫国在斯坦福的三年,像海绵吸水般吸收着前沿知识。莱昂斯教授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格外赏识,不仅让他参与最核心的芯片设计项目,还带他走访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在英特尔总部,工程师们展示的386处理器原型,让他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中国半导体产业与世界的差距——人家已经在研发32位芯片,国内还在攻关8位机的国产化。

【叮!】

脑海里突然响起的系统提示音,让林卫国握着探针的手顿了顿。这是父亲说过的“技术辅助系统”,只会在关键节点出现。此刻的声音带着芯片电流般的细微震颤:【检测到“核心技术突破契机”,符合“半导体自主化”主线。】

【奖励“芯片设计核心算法(简化版)”:包含动态逻辑电路优化、功耗控制模型,可直接用于国产16位微处理器研发,缩短研发周期40%。】

信息流涌入脑海,林卫国眼前瞬间清晰起来:算法将复杂的时序逻辑简化为模块化设计,用软件模拟替代部分硬件测试,正好解决国内设备不足的难题。他赶紧在实验记录本上写下公式,笔尖在纸上划过的速度,赶不上思路迸发的节奏。

莱昂斯教授看出了他的兴奋,递来一杯咖啡:“卫国,英特尔刚给我打电话,愿意为你提供年薪12万美元的职位,还能解决绿卡。”他看着这个弟子,“留在硅谷,你能站在世界最前沿。”

林卫国握着咖啡杯的手紧了紧。12万美元,在1987年的中国,是普通人几辈子都挣不到的数字。绿卡、先进设备、顶尖团队……这些诱惑像藤蔓一样缠绕过来。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苹果公司的总部大楼,那里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耀眼得让人睁不开眼。

可他眼前闪过的,却是父亲车间里那台德国老磨床,是苏岚账本上“半导体研发预算”的红色批注,是临行前父亲塞给他的那本《轧钢机械精度控制》,扉页上写着“技术报国,不在他乡在故土”。

“教授,谢谢您的好意。”林卫国转过身,语气异常坚定,“我想回国。”

莱昂斯教授愣住了,随即叹了口气:“我就知道。你父亲上次来访问时,跟我说过同样的话。”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整理的16位处理器测试数据,或许对你有用。记住,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你父亲也说过。”

1988年的初春,北京机场的广播还带着滋滋的杂音。林卫国推着行李车走出闸口,一眼就看见人群中的父亲。林建军穿着件新做的中山装,头发比三年前白了些,却站得笔直,手里举着个牌子,上面用毛笔写着“欢迎卫国回家”,字迹遒劲有力。

“爸!”林卫国跑过去,父子俩的拥抱带着跨越太平洋的力量。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林建军拍着儿子的背,眼眶有些发热。他刚从厂里赶来,工装口袋里还揣着建军精密仪器厂的最新报表——靠着高精度量具,厂子已经盈利,正准备扩建半导体检测车间,就等儿子回来掌舵。

苏岚也来了,手里提着个保温桶:“路上累了吧?我给你炖了排骨汤,还是按你小时候的口味做的。”她看着侄子(此处应为儿子,原文设定林卫国是林建军之子)晒黑的皮肤,眼里的心疼藏不住,“在那边没少吃苦吧?”

回家的路上,林卫国滔滔不绝地讲着硅谷的见闻,讲分子束外延设备的操作细节,讲芯片设计的最新趋势。林建军一边开车,一边听着,偶尔插一句:“咱们厂的精密加工车间能改造成净化间,就是缺台电子束蒸发机,你看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