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08章 与老首长的“重逢”

第308章 与老首长的“重逢”(1 / 2)

1982年深秋的午后,一辆军用吉普缓缓驶进军区家属院,车轮碾过满地的银杏叶,发出沙沙的轻响。林建军坐在副驾驶座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膝盖上的牛皮纸袋——里面装着轧钢厂最新的技术成果报告,还有一套他亲手打磨的精密量具,是给老首长的见面礼。

五年没见,老首长的住处还是老样子:灰砖小楼爬满了爬山虎,门口的石榴树比当年粗壮了不少,树干上还留着当年军演时弹片划过的疤痕。警卫员接过林建军手里的东西,笑着说:“首长等您好久了,一早就念叨‘小林该到了’。”

推开虚掩的木门,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面而来。客厅里的陈设简单却庄重:褪色的军绿色沙发,墙上挂着幅“猛虎下山”的国画,角落里摆着个旧木箱,上面的铜锁已经氧化发黑——林建军认得,那是1965年他们合作军工项目时,用来装图纸的箱子。

老首长正坐在藤椅上看文件,头发全白了,背却挺得笔直,看见林建军进来,放下手里的放大镜,眼睛一亮:“小林,可算把你盼来了!”他起身时动作稍显迟缓,却依旧带着军人的硬朗,“快坐,刚泡的龙井,你最爱喝的。”

林建军上前扶住他,心里一阵发酸。上次见面时老首长还能大步流星地陪他看靶场,现在却需要人扶着,岁月终究没饶过谁。“首长,您身体还好?”他接过茶盏,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开来。

“老毛病了,不碍事。”老首长摆摆手,目光落在他带来的纸袋上,“听说你搞出了新名堂?轧机改造得能出口了?”

“是团队的功劳。”林建军打开报告,指着上面的参数,“我们给老轧机加了数控微调系统,精度能达到国际标准,成本却只有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东南亚那边的厂子已经下了订单,下个月就能发货。”

老首长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看着,眉头渐渐舒展:“好小子,没让我失望!当年你说‘技术能当枪使’,现在真让你做到了。”他指着报告里的“智能传感器”方案,“这东西,深圳那边的电子厂正缺,我帮你搭个线?”

林建军心里一动。系统发布的第五阶段任务里,“经济特区建设”正是重点方向,他正琢磨着怎么把技术推向特区,老首长的话恰好说到了点子上。“首长,我正想向您请教这事。深圳那边政策活,我想把轧钢自动化技术和半导体结合,搞个‘智能生产线’试点,就是摸不准那边的路数。”

“路数得自己闯,但方向错不了。”老首长摘下眼镜,从抽屉里拿出份文件,“你看这个——中央刚批的‘深圳特区技术引进目录’,你们的智能传感器正好在列。下个月特区有个技术交流会,我给你写封信,保准有人接待。”

林建军接过文件,指尖抚过“允许技术入股”“税收减免三年”等条款,心跳不由得加快。这些政策比厂里的承包制更灵活,正好能落地他规划的“技术产业化”第一步。

“当年你在车间偷偷搞技术,我就知道你是个干大事的。”老首长呷了口茶,目光飘向窗外,像是在回忆往事,“1969年那批远程导弹零件,你手工锻造的精度比进口设备还高0.02毫米,总工程师说‘这手艺能抵一个营的兵力’。现在看来,你这‘兵力’还在壮大啊。”

林建军笑了,想起当年在保密车间的日子:老首长披着军大衣在车间守了三天,亲自给工人送夜宵;零件验收通过那天,他拉着自己喝了半瓶茅台,说“国家的硬骨头,就得靠你们这样的硬技术啃下来”。那些在风波中不敢言说的坚守,此刻都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警卫员端来两盘饺子,是老首长的老伴亲手包的,韭菜鸡蛋馅,还冒着热气。“知道你爱吃这口,特意多包了些。”老首长往林建军碗里夹了个饺子,“尝尝,跟你嫂子当年在军工食堂包的一个味不?”

熟悉的味道在舌尖散开,林建军突然想起1970年那个雪夜,他发烧晕倒在车间,是老首长的老伴端来一碗热饺子,说“吃饱了才有力气搞技术”。眼眶一热,他赶紧低下头,假装被饺子烫到。

【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