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强当晚没回家,在林建军家对着维修手册琢磨了半宿。天快亮时,他一拍大腿:“干了!大不了赔了再找活儿,总比在家蹲出病强!”
林建军陪着苏强在菜市场旁边找了个两平米的小隔间,原是个废弃的报刊亭,月租五块钱。刷墙那天,苏强的媳妇抱着孩子来帮忙,看着丈夫给门框刷漆,眼里既紧张又期待。邻居们路过,有人撇嘴:“好好的工人不当,干这个,没出息。”苏强听见了,手一抖,漆刷掉在地上。
“别理他们。”林建军捡起漆刷递给他,“等你修好了他们的收音机,看谁还说这话。”他帮着在门口钉了块木板,写上“苏记电器维修”,字是林卫国写的,笔锋挺括,透着股精神气。
开张第一天,苏强守着工具箱坐了一上午,没一个顾客。中午时,个戴眼镜的老爷子抱着台“红灯牌”收音机进来,嘟囔着“没声了,修不好就扔了”。苏强按手册上的步骤,先测电源,再查线圈,发现是调谐旋钮卡住了,拆开用酒精擦了擦,又往齿轮上抹了点黄油,试了试,“咿咿呀呀”的声音就出来了。
“好家伙,真修好了!”老爷子又惊又喜,掏出五毛钱,非要多给两毛,“小伙子,你这手艺比百货大楼的师傅强!”
这单生意像块石子投进水里,下午就陆续有人来修东西:王大妈的台扇不转了,李大爷的电熨斗漏水了,甚至有个年轻人抱来台进口录音机,说是“托关系弄来的,坏了没人敢修”。苏强照着手册上的“进口电器改装法”,把电源适配部分改了改,居然也弄好了。
【叮!】
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带着铜钱碰撞般的清脆:【“苏记维修铺”首月营收达87元,远超同期工厂学徒工资。奖励“零件渠道指南”:提供本市旧货市场、无线电元件厂的进货信息,降低成本30%。】
苏强拿着第一笔收入,给儿子买了两罐进口奶粉,又给媳妇扯了块花布,剩下的钱全买了零件。他不再避讳自己是“个体户”,见人就递烟:“家里电器坏了尽管来,保准便宜又好。”连当初撇嘴的邻居,也拿着收音机找上门来,笑着说“苏师傅,多照应”。
夏天来时,维修铺的生意更火了。苏强雇了个待岗的师弟,自己则开始琢磨“进阶技术”——林建军给的手册里有“自制简易稳压电源”的法子,他试着做了几个,卖给摆摊的小贩,居然成了新的收入来源。
一天傍晚,林建军路过维修铺,看见苏强正教师弟认电路图,桌上摆着刚进的晶体管,墙上挂满了修好的收音机,像一排沉默的军功章。“姐夫,你来得正好,这月挣了一百二!”苏强递过来一瓶冰镇汽水,脸上的笑容比汽水还甜。
“不错。”林建军接过汽水,看着来往的顾客,突然想起1978年系统给的“改革开放政策解读”里说,“个体经济将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看来,这话正在变成现实。
苏岚来送晚饭时,看着弟弟忙碌的样子,悄悄对林建军说:“还是你有远见。当初我总担心,现在看他比在厂里时精神多了。”
“这才刚开始。”林建军望着远处亮起的路灯,“以后老百姓的电器会越来越多,电视、洗衣机、冰箱……他这手艺,能用到老。”
苏强送他们出门时,非要塞给林建军二十块钱:“姐夫,这是本钱和技术的谢礼,你一定收下。”
林建军推回去:“钱你留着扩大生意,真想谢我,就把活儿干好,别砸了招牌。”
走在回家的路上,晚风带着槐花香,林建军想起系统奖励的“零件渠道指南”,明天得给苏强送去——这不仅是帮亲戚,更是看着一个新时代的萌芽,在自己眼前慢慢长大。他知道,苏强的维修铺就像一颗种子,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终将长成参天大树,而这样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处处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