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师傅,您这就老观念了。”小马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上次帮重型机械厂改造镗床,他们非要塞给咱们两箱苹果,这不就是技术的价值?现在明码标价,光明正大,有啥不好?”
林建军拿出系统奖励的“技术商品化案例”:“您看国外,工程师搞技术咨询是常事。咱们国家要发展市场经济,技术也得按经济规律办事。再说,挣来的钱一部分给参与的同志发奖金,一部分投入技术研发,两全其美。”
周师傅还是犹豫,郑师傅却拍了板:“我觉得小林说得对。咱们老胳膊老腿的,能让手艺再发挥点价值,给年轻人多留点家底,挺好。我加入!”
有郑师傅带头,反对的声音渐渐小了。林建军趁热打铁,制定了“技术服务奖惩制度”:参与项目的人员,除基本工资外,可获得服务费的15%作为奖金;研发出可推广的新技术,额外奖励;同时严格规定“三不原则”:不泄露军工机密、不接受超标馈赠、不搞私下交易。
【叮!】
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带着算盘珠子般的清脆节奏:【“技术服务部”筹备完成,符合“技术成果转化”初期策略。】
【奖励“技术合同范本(1978版)”:包含技术服务、专利许可、合作开发等六种合同模板,规避法律风险。】
林建军把合同范本抄录下来,让厂里的法律顾问审核后,正式启用。第一个客户是邻市的农机厂——他们听说轧钢厂的“设备自动化改造”效果显着,主动找上门,愿意支付五千块服务费,请技术服务部帮忙改造三条生产线。
签约那天,林建军特意让小马全程记录。看着合同上“甲方”“乙方”的落款,摸着盖在“轧钢厂技术服务部”公章上的红泥,他突然觉得,这比拿到任何奖状都让人激动——这是技术第一次真正作为“商品”,获得了应有的认可。
技术服务部的第一单生意做得很顺利。郑师傅带着小马等人,用了一个月时间完成改造,农机厂的生产效率提升35%,厂长特意送来锦旗,上面写着“技术精湛,服务热忱”。消息传开,找上门的客户越来越多,连外贸部都打来电话,问能不能承接外资企业的技术咨询。
年底结算时,技术服务部竟为厂里创收了三万块,按规定提取的奖金,让参与的技术员们第一次领到了“超额工资”。周师傅拿着崭新的五十块钱,笑得合不拢嘴:“真没想到,干技术还能挣这么多!”
林建军把大部分利润投入了研发,从国外订购了《半导体制造工艺》《数控系统设计》等专业书籍,还买了两台二手示波器,供青年培训班使用。“这只是开始。”他在总结会上说,“将来,咱们要让技术走出工厂,走向市场,让更多人知道,轧钢厂的技术不仅能造坦克、轧钢板,还能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技术科的灯光却比以往更亮。林建军看着墙上的“技术服务项目表”,上面已经排满了明年的计划。他知道,系统奖励的“政策解读”就像一张地图,而他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在这个即将迎来巨变的时代,技术不再只是生产的工具,更将成为撬动改革的杠杆——而他和这些技术员们,正站在撬动未来的支点上,准备用双手,推开一扇全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