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279章 技术科的“人才储备”

第279章 技术科的“人才储备”(2 / 2)

培训班办得比林建军预想的还要顺利。年轻人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周末还主动来车间练手,没人叫苦。小马把以前贴标语的本事用在了记笔记上,字写得又快又工整,他整理的《公差与配合要点》成了班里的“抢手货”;小李性子慢,但手上功夫细,跟着周师傅学磨刀具,磨出的刀刃比机器加工的还光滑;最让人意外的是张建军(和林建军同名),以前是烧锅炉的,对机械一窍不通,却硬是靠着每天加班画图,三个月就赶上了进度。

有一次,车间的进口镗床出现“啃刀”现象,几个老技术员捣鼓了半天没找到原因。林建军让培训班的学员试试,小张大胆提出:“会不会是主轴轴承的预紧力不均匀?”

林建军眼睛一亮:“拆开来看看!”

果然,轴承座的三个固定螺丝松紧不一,导致主轴轻微倾斜。小张按照课上学的“对角紧固法”重新安装,镗床立刻恢复了正常。郑师傅拍着小张的肩膀:“行啊小子,比你师傅当年强!”

半年后,第一阶段考核,二十个学员全部通过,其中八人理论满分,五人实操满分。张厂长在全厂大会上给他们发了奖状,奖品是崭新的《机械工人切削手册》,封面上印着“工业学大庆”的字样,却被年轻人当成了宝贝。

【叮!】

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第一阶段培训”超额完成,学员平均技术水平提升40%。奖励“典型故障案例库”:包含50种常见设备故障的原因分析、排除步骤、预防措施,附实物照片及受力分析图。】

林建军把案例库打印出来,装订成小册子发给每个学员。里面的案例都来自工厂实际,比如“冲床滑块卡顿”的解决步骤,配图展示了连杆磨损的细节;“车床主轴发热”的原因分析,用红笔标注了润滑脂的选择标准。年轻人拿着小册子,像得了武功秘籍,整天揣在怀里。

转眼到了年底,培训班进入第三阶段。林建军让学员独立负责设备维护,自己只在旁边指导。有次小马负责的铣床突然停机,他按照案例库的步骤排查,发现是电磁离合器的触点烧蚀,换上新触点后,机器立刻运转起来。“林主任,我搞定了!”小马兴奋地喊,脸上沾着油污,笑容却格外灿烂。

林建军看着他,突然想起了当年的自己。也是这样,在一次次解决故障中慢慢成长,从学徒变成师傅,从被人带变成带人。他知道,这些年轻人里,将来肯定有人能超过自己,成为厂里的技术栋梁。

果然,几年后改革开放,轧钢厂搞技术革新,当年培训班的学员成了主力军:小马成了设备科科长,主导了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的引进;小李成了工具车间主任,她磨的刀具精度达到了军工标准;张建军则考上了大学,后来成了机械工程系的教授,经常回厂指导技术改造。

但这都是后话了。1974年的冬天,技术科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林建军和学员们围在机床旁,讨论着齿轮的模数,计算着轴承的间隙,偶尔传来一阵笑声,在寂静的厂区里格外清晰。

郑师傅路过,听见里面的动静,笑着对周师傅说:“小林这是给厂子栽树呢。咱们这代人老了,将来就靠这些年轻人了。”

周师傅点点头,望着窗户里晃动的人影,眼里满是欣慰。他想起林建军刚进技术科时的样子,那个沉默寡言却手巧的年轻人,如今已经能撑起一片天,还带着一群孩子,把技术的火种,一点点传了下去。

林建军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他知道,只要这些年轻人还在学,还在练,还在琢磨那些齿轮和图纸,轧钢厂就有希望,国家的工业就有希望。这或许就是他能做的,最实在的事。

窗外的月光照在机床的导轨上,泛着冰冷的金属光泽。林建军看着学员们专注的侧脸,心里一片安宁。技术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接力。他跑完了自己的棒,现在,该把接力棒交给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