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怎么叫选拔?”林建军拉过一把椅子坐下,“你看这道题,把电源和电阻等效成一个戴维南模型,就简单了,跟咱们修收音机时简化电路一个道理。”他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个等效电路图,“你看,这就像把复杂的机床传动系统,简化成齿轮和皮带的组合,抓住核心就好。”
父子俩头挨着头,一个讲,一个听,窗外的风声和厨房里的蒸汽声混在一起,格外温馨。苏岚端着窝头进来,看见这一幕,悄悄退了出去——她知道,丈夫对儿子的期望,从来不止于“上个大学”那么简单。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轻响:【检测到“教育回潮”背景下的学习场景,符合“知识积累”主线。】
【奖励“高中数理化复习资料(1970年代版)”:包含重点难点解析、典型例题变式训练,适配当前考试要求。】
林建军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一套完整的复习体系:数学分代数、几何、三角三部分,每章都有“易错点清单”;物理按力学、电学、热学分类,穿插着与工厂设备相关的实例,比如用轧钢机的压力计算讲解压强公式;化学则侧重工业应用,像炼钢的化学反应原理、电镀的电极反应等,都是结合实际的内容。
“明天我给你抄份重点。”林建军合上大纲,“别只盯着课本,这些资料里的工业案例,对你将来学技术也有用。”他顿了顿,语气严肃起来,“不管最后是推荐还是考试,知识学到手里才是自己的。国家早晚会需要懂技术、有文化的人,你得提前准备着。”
林卫国重重点头。他想起上周去工厂找父亲,看见技术科的工程师们对着外文图纸发愁,父亲说:“要是懂点外语,这些资料就能用上了。”从那以后,他每天早上都早起半小时,背父亲手抄的英语单词,虽然不知道将来有没有用,却觉得“多学点总没错”。
接下来的日子,林卫国成了学校和家之间的“两点一线”。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啃书本,周末还去工厂的技术小组,把学到的物理知识用到修机器上。有次小组里的车床进给量不准,他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算出了电机转速和进给量的关系,很快就调好了,连李师傅都夸:“这孩子,把书本知识和干活结合起来了,将来有大出息。”
赵红兵看着林卫国越来越出色,心里更不是滋味。他偷偷告诉班主任,说林卫国“走白专道路,不关心革命”。班主任却把他批评了一顿:“学好知识也是为革命服务,你有这功夫,不如多做几道题。”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林卫国的数理化三科全是满分,连语文都考了85分,成了全校的“学习榜样”。校长在大会上表扬他:“林卫国同学,既学革命理论,又钻科学技术,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台下的林卫国看着父亲和母亲坐在嘉宾席上,父亲的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母亲的眼睛里闪着光。他突然明白,父亲让他好好学习,不仅是为了一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更是为了让他在这个变幻的时代里,拥有一份“无论政策怎么变,都饿不着”的底气。
寒假前的最后一个周末,林卫国把整理好的笔记借给了几个基础差的同学。赵红兵路过时,看见他们围在一起讨论题,犹豫了一下,也凑了过去。林卫国抬头看见他,主动递过一本笔记:“这是几何辅助线的总结,你看看?”
赵红兵愣了愣,接过笔记,声音有点不自然:“谢了。”
林卫国笑了笑,继续给同学讲题。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笔记上,那些工整的字迹和清晰的图表,像一颗颗埋在土里的种子,在1973年这个特殊的冬天,悄悄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春天破土而出的时刻。
林建军站在教室外,看着这一幕,心里一片安宁。他知道,教育回潮或许只是暂时的,但知识的力量是永恒的。就像厂里的机器,不管停多久,只要保养好,总能重新运转起来。而这些孩子,就是国家未来的“机器”,只有用知识好好“保养”,才能在将来的日子里,迸发出更大的力量。
回家的路上,林卫国突然问:“爸,你说将来会恢复高考吗?”
林建军看着远处的高炉,那里正冒着淡淡的烟。“会的。”他肯定地说,“国家要发展,总得有选拔人才的办法,考试是最公平的。”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准备着,总没错。”
寒风掠过厂区的围墙,带着钢铁的气息。林卫国握紧了手里的复习资料,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前路或许还有波折,但只要手里有知识,心里有方向,就不怕走不远。这,就是1973年的教育回潮,给一个少年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