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202章 军工“两弹一星”的间接贡献

第202章 军工“两弹一星”的间接贡献(1 / 2)

1965年的深冬,北风卷着雪沫子抽打在轧钢厂新建的保密车间窗上,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极了远处山谷里的狼嚎。车间里却暖得很,恒温25度的空气里弥漫着机油和冷却液的混合气味,几十盏白炽灯把每一寸角落都照得如同白昼,连地上掉落的一根铁屑都看得清清楚楚。

林建军穿着一身白色的防静电服,口罩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他正趴在一台精密磨床前,手里捏着个放大镜,盯着砂轮下正在加工的零件——那是个指甲盖大小的铜质齿轮,齿牙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公差要求控制在0.01毫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六分之一。

“还是不行。”旁边的老工程师王教授叹了口气,把刚测量完的零件放在检验台上,“第17个了,齿面粗糙度超标,达不到镜面要求。”他摘下老花镜,揉了揉发红的眼眶,“这导弹制导系统的‘心脏’要是出问题,整个试验都得黄。”

林建军直起身,后背的汗水已经浸湿了防静电服。这是他被临时抽调进“543工程”协作组的第三个月,任务是加工导弹惯性制导系统里的核心精密零件——一个由78个微型齿轮组成的传动组件。这玩意儿看着不起眼,却是导弹飞行时控制姿态的“神经中枢”,哪怕有一丝偏差,都可能导致导弹偏离预定轨道。

车间墙上的标语红得刺眼——“颗颗螺丝钉,连着毛主席的心”。可眼下,这“螺丝钉”成了拦路虎。半个月来,他们加工了120个零件,合格率只有60%,远远达不到军工验收标准。再这样下去,下个月的导弹试验就得推迟。

“林主任,要不歇歇?”年轻的技术员小赵递过来一杯热水,“您都熬了两个通宵了。”

林建军摆摆手,接过水杯却没喝,目光又落回图纸上。图纸是用蓝晒法复制的,上面的线条细如发丝,标注的技术参数密密麻麻,光“表面处理”一项就列了整整三页。他的手指在“齿面磨削工艺”那一行划过,脑子里像有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反复推演着可能的解决方案。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嘈杂的车间里显得格外清晰,界面上瞬间弹出一行数据:

【检测到“导弹制导系统精密零件”加工任务,符合“两弹一星”配套项目特征,触发“军工攻坚”模式。】

【签到“导弹研究院(协作单位)”成功,获“精密加工误差补偿方案”:

1.\t砂轮修整:采用金刚石笔“十字交叉修整法”,消除砂轮径向跳动误差(可降低粗糙度Ra值30%);

2.\t冷却系统:改用“油雾冷却”替代传统乳化液,避免磨削热导致的零件微变形(尺寸稳定性提升40%);

3.\t测量校准:建立“温度补偿公式”,将环境温度对测量仪器的影响纳入修正参数(测量精度提升至0.005毫米)。】

【方案可行性:95%,适配现有设备,需3小时调试。】

林建军的眼睛猛地亮了。他之前也考虑过冷却方式的问题,但没想到油雾冷却的具体参数,更没意识到温度对测量的影响——车间虽然恒温,但磨床运转时产生的局部热量,足以让千分尺产生微小的误差,累积起来刚好超过公差范围。

“王教授,有办法了!”林建军一把抓住老工程师的胳膊,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咱们改冷却方式,再重新校准测量仪器!”

王教授愣了愣:“油雾冷却?那套设备咱们刚调试好,又要改?”他看着林建军手里的草图,眉头皱得更紧,“还有这温度补偿公式……靠谱吗?”

“您看这个。”林建军拉着他走到电脑前——这是车间里唯一一台从苏联进口的电子计算机,用来做数据模拟。他快速输入参数,屏幕上立刻跳出两条曲线:传统工艺的误差曲线像条波浪线,而新方案的曲线几乎是条直线,稳稳地控制在公差范围内。

“这……”王教授推了推老花镜,眼睛瞪得溜圆,“小林,你这是……神了!”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车间里一片忙碌。林建军带着工人调整砂轮角度,小赵他们则忙着改装冷却系统,王教授亲自盯着校准测量仪器。当第一台改装后的磨床重新启动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

砂轮旋转的“嗡嗡”声比之前低沉了许多,油雾冷却系统喷出的细密油雾在零件周围形成一层保护膜,像给齿轮罩上了一层透明的铠甲。林建军全神贯注地操控着操纵杆,手心的汗透过手套渗了出来——这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心理的煎熬。

第一个零件加工完成。王教授拿着经过温度补偿校准的千分尺,测量了足足五分钟,手都在微微发抖。“合格!”他突然大喊一声,声音在车间里回荡,“粗糙度Ra0.08,尺寸误差0.007毫米,全部达标!”

“太好了!”小赵激动得跳了起来,旁边的工人们也纷纷鼓掌,眼角都有些湿润。这半个月的压抑和焦虑,在这一刻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