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夏天来得又闷又热,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墙角的青苔疯长,连砖缝里都渗出黏糊糊的潮气。这样的天气最考验储粮技术——林建军站在地窖门口,手里拿着根温度计,显示“18c”,湿度“65%”,正是储存红薯干的最佳条件。
地窖里整齐码着十排麻袋,每袋红薯干都用草木灰拌过,灰黑色的粉末附着在薯干表面,像给它们穿了层防护衣。这是系统奖励的“防霉储粮法”:草木灰呈碱性,能抑制霉菌生长,还能吸收潮气,比单纯用稻草铺垫更有效,实验数据显示,这样储存的红薯干,霉变率能从30%降到5%以下。
“建军,再翻晒两袋吧?”苏岚抱着林卫国站在窖口,小家伙穿着小肚兜,好奇地扒着麻袋边缘,想伸手去抓薯干,“昨天王师傅说,他家的玉米都长霉了,扔了半袋,心疼得直掉眼泪。”
“嗯,今天把东边那两袋翻出来。”林建军拿起木耙,轻轻翻动麻袋里的红薯干,草木灰簌簌落下,露出新的草木灰,能存到明年开春。”他特意选了个靠近窖口的位置堆放——这里最容易被外人看到,是故意留下的“破绽”。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地窖的阴凉里响起,带着行为监测的清晰:
【检测到“阎埠贵”连续三日在宿主家附近徘徊,通过地窖通风口、窗户缝隙观察储粮状态,其“模仿意图”达90%,主要关注“草木灰使用比例”“翻动频率”“堆放间距”三个核心参数,符合其“精打细算”的行为模式。】
【行为本质:灾年生存压力下的“规则内效仿”,不同于贾张氏的“偷窃”,属于“良性学习”,对四合院“低冲突状态”有正向作用(减少因储粮不当导致的饥荒冲突)。】
【应对建议:保持“默许”态度,不主动传授也不刻意隐瞒,其效仿成功后将增强对宿主的“技术敬畏”,巩固“以静制动”的训禽策略。】
林建军翻晒完红薯干,故意将一把草木灰放在窖门口的石阶上,还“不小心”掉落了几片带灰的薯干。刚锁好地窖门,就看到阎埠贵背着个粪筐从院外走过,眼睛像扫描仪似的扫过石阶,脚步顿了顿,假意咳嗽着转身,却在经过那把草木灰时,偷偷用手指蘸了点,放在鼻尖闻了闻,又飞快地蹭掉,动作隐蔽得像只偷油的耗子。
苏岚看得直笑:“三大爷这是……想学咱们的法子?”
“想学就让他学。”林建军拿起水桶,“这法子又不值钱,草木灰谁家都有,能帮他存住粮,院里也能少点事。”他心里清楚,阎埠贵的效仿有底线——只学技术,不越界偷抢,这种“规则内的算计”,反而比贾张氏的胡来更省心。
果然,第二天一早,林建军去工厂时,看到阎家院子里晒满了红薯干,上面也撒着灰黑色的粉末,虽然比例不对(草木灰放少了),但架势十足。阎埠贵正蹲在地上,用小秤称草木灰,嘴里念念有词:“林建军用的是‘一斤薯干拌二两灰’,我家的少点,一两五……省着点用,够拌到秋收了。”
他的三个儿子蹲在旁边,手里拿着树枝模仿林建军的样子翻动薯干,阎解成小声说:“爹,咱这么学林家,会不会被说闲话?”
“说啥闲话?”阎埠贵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技术这东西,谁学会算谁的本事!去年他家存的红薯干一点霉都没长,咱家的烂了三成,这就是差距!”他压低声音,“学着点,等秋收了,咱用这法子存玉米,能多换五斤白面!”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阎家翻晒薯干时响起,带着效仿效果的评估:
【“阎埠贵效仿”初步成功,其家庭红薯干霉变率从30%降至15%(因草木灰比例不足),储存时间延长1个月,触发“技术认同”效应,对宿主的“敬畏度”提升至70%,主动减少“占便宜”行为(如借工具按时归还、兑换物品主动加量)。】
半个月后,林建军在工厂澡堂碰到阎埠贵,老头正搓着背,看到他进来,难得地露出笑脸:“建军,你那草木灰储粮法真管用!我家的红薯干一点霉都没长,比去年多存了十斤!”他搓着胳膊上的灰,语气里带着试探,“就是……那翻动的时候,是不是得按‘上下左右’的顺序?我总觉得中间的还是有点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