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看着报告上的曲线图,又看了看林建军笃定的眼神,最终没再反对,只是丢下一句:“我会盯着的,出了问题你负责。”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建军几乎泡在了工地上。白天指导工人安装调试,晚上就在临时办公室翻译俄文资料,结合“国产化改造建议”绘制零件图。他发现苏联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过于复杂,便提出用国产继电器简化电路,不仅降低故障率,还节省了30%的用电量。
“林科长,哈尔滨轴承厂回信了,说按您给的参数生产的轴承,精度达到了p5级,问咱们要不要先送一批样品试试。”小张拿着电报跑进来,脸上带着兴奋,“他们还说,要是能成,以后可以长期供货,价格比进口的便宜一半!”
“太好了!让他们送50套过来,先装在三号轧机上试机。”林建军立刻在图纸上标注,“告诉王师傅,准备做疲劳试验,记录轴承寿命。”
瓦西里教授看着工人们熟练地将国产轴承安装到位,又检查了简化后的电气柜,终于忍不住对林建军说:“林,你的改造很聪明,比我们的工程师更懂得‘因地制宜’。我会向莫斯科写报告,推荐你们的国产化方案,这对其他援华项目也有参考价值。”
林建军笑了笑:“我们不是要替代苏联技术,是想在学习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调试成功的那一刻响起:
【“苏联设备国产化改造建议”应用成效显着:1 零件采购成本降低45%;2 供货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15天;3 设备故障率下降28%。】
【获得“设备改造先锋”称号,工厂奖励专项经费2万元,可用于后续技术研发。】
新车间投产那天,厂长刘建国亲自剪彩,看着第一根无缝钢管顺利轧制出来,激动地握住林建军的手:“好小子,你不仅保住了工期,还解决了大问题!以后再也不用看苏联人的脸色要零件了!这是咱们厂自己的底气!”
军工验收组的王参谋也来了,看着钢管的探伤报告,连连点头:“精度比之前还提高了0.02毫米,林科长,你们这新车间,真是为国家立大功了!”
傍晚回四合院时,林建军的脚步格外轻快。刚进中院,就看到阎埠贵蹲在门口,手里拿着算盘,看到他就迎上来,脸上堆着精明的笑:“建军,听说你们新车间投产了?我家解放说,现在厂里都叫你‘设备神医’,再难搞的机器到你手里都能修好。”
“都是团队的功劳。”林建军淡淡回应,他知道阎埠贵的儿子阎解放在技术科当学徒,这话多半是想拉近关系。
“我就说你是干大事的料!”阎埠贵凑近一步,声音压得低低的,“我那小儿子解放,最近在学绘图,你看能不能……给点拨点拨?他要是能学会,以后也能像你一样,当技术干部。”
“让他自己多练习,有不懂的可以问技术科的老师傅。”林建军没有直接答应,也没拒绝,“厂里有夜校,教机械制图,让他报名去学,比我点拨有用。”
阎埠贵算盘打得噼啪响,立刻明白了意思——这是让儿子靠自己努力,别想走捷径。他连忙点头:“哎,好,我这就让他报名去!你放心,绝不给你添麻烦!”
看着阎埠贵转身的背影,林建军嘴角露出一丝浅笑。四合院的人似乎渐渐明白,他的帮助有明确的边界——可以提供机会,但不能走后门;可以分享经验,但必须靠自己争取。这种“等价交换”的相处方式,比之前的猜忌和算计,让他省心多了。
回到耳房,林建军拿出系统奖励的“国产化改造后续方案”,上面标注着下一步的研发方向:将苏联设备的轧制速度从每分钟15米提升至20米,通过优化电机功率和传动比实现。这意味着产能还能再提升30%,完全能满足明年的军工订单需求。
窗外的月光透过护栏,在图纸上投下整齐的格子。林建军拿起铅笔,在“传动比优化”旁画了个五角星——这是他明天要和技术科讨论的重点。他知道,新车间的投产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国家工业化的浪潮中,还有更多技术难关等着他去攻克,更多的“国产化”奇迹等着他去创造。
远处传来新车间试车的轰鸣声,低沉而有力,像在为这个时代伴奏。林建军的目光望向窗外深邃的夜空,那里仿佛有无数星辰在闪烁,每一颗都代表着一个技术突破的可能。他知道,只要守住这份钻研的初心,一步一个脚印,中国的工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