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为定!”李师傅重重地握了上去,两人的手都很粗糙,布满了老茧,握在一起时,像两块坚硬的钢铁在碰撞。
周围的年轻工人们都松了口气,看向林建军的眼神里充满了敬佩——敢跟李师傅立这种赌约,这魄力,一般人真没有。
“行了,都别围着了,干活!”林建军挥了挥手,指着刚才的草图说,“小张,你带两个人去机修车间,把我画的张力辊图纸交上去,让他们尽快加工出来,材质要用45号钢,淬火处理。”
“好嘞!”小张应声跑了出去,脚步轻快得像一阵风。
“其他人,跟我拆加热炉。”林建军拿起扳手,走到加热炉旁,“咱们先把旧的温度传感器拆下来,清理炉膛,为新设备安装做准备。”
工人们立刻行动起来,车间里又恢复了忙碌的景象,锤子敲打的声音、扳手拧螺丝的声音、金属碰撞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力量的工业交响曲。
李师傅站在一旁,抱着胳膊看了一会儿,见林建军和工人们确实在踏踏实实地干活,而不是放空炮,眼神里的不屑渐渐少了些,多了几分审视。他没走,也没插手,就那么看着,像是在默默观察这场“赌约”的走向。
林建军一边指挥工人拆加热炉,一边在心里呼唤系统。他知道,光有魄力和热情不够,还得有真凭实据,而系统,就是他最大的底气。
【叮!检测到宿主进入“试制车间”核心区域,触发特殊签到。】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精密量具校准方法”(含千分尺、百分表、温度计等校准技巧,可将测量误差控制在0.01以内);“金属切削液配方”(自制配方,可提升刀具寿命20%);“科技报国积分+80”。】
一股信息流涌入脑海,详细的校准方法在眼前展开:千分尺的零位校准需要用标准量块,旋转微分筒时要轻缓,避免产生误差;百分表的安装要垂直于测量面,否则会产生余弦误差;温度计的校准要在恒温槽中进行,对比标准温度计的读数……这些细节,都是保证测量精度的关键,也是当前试制工作最缺的技术。
“太好了!”林建军心里一阵激动。他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量具精度不够,测量的数据不准,导致每次调整设备都像在摸黑走路,有了这个校准方法,就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他立刻放下扳手,走到墙角的工具箱旁,拿出一套千分尺和百分表——这是厂里仅有的一套精密量具,因为没人会校准,误差越来越大,早就被扔在一边当废品了。
“林技术员,你拿这破烂干啥?”一个工人不解地问。
“有用。”林建军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这是他特意准备的“校准记录本”,然后按照系统奖励的方法,开始校准千分尺。
他先找来一块标准量块(这是他从资料室借来的,精度0.001),擦干净后放在千分尺的测砧和测微螺杆之间,轻轻旋转微分筒,听着“咔哒”一声轻响,然后读取读数,发现误差竟然有0.05——这在精密测量中,已经是天大的误差了。
“难怪之前测的数据总不对。”林建军皱了皱眉,按照校准方法,松开千分尺上的紧固螺钉,用专用扳手调整零位,反复几次,直到读数与标准量块完全一致,误差控制在0.,百分表校准误差0.001,加热炉温度传感器误差±0.5c……”
每一个数据都清晰工整,像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记录着他在技术报国路上的每一步。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