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365章 困局溯源:南明为何守不住江南?

第365章 困局溯源:南明为何守不住江南?(2 / 2)

“各位,这里有个网友‘闲看花落’提出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角度,”朱及第念出评论,“他说:‘大家有没有想过,江南的那些缙绅大户,可能从一开始就没真心想帮南明?他们说不定还觉得,换个新主子也不错呢。’”

网友【吃瓜群众】回复:“啊?这怎么可能?他们可是读书人,不要气节的吗?”

“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接过话头,调出了一些历史资料,“我们回顾一下元朝统治江南时期。蒙古人擅长打仗,但对治理汉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其实很依赖本地乡绅。他们甚至搞了‘包税制’,把收税的权力打包交给地方豪强。只要按时上交定额税款,中间怎么盘剥,元朝官府是不太管的。”

画面上出现了元朝时期江南市镇繁荣、士绅宴饮的场景。

“碳水教父”补充道:“说白了,在元朝手下,很多江南大地主、大商人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权力和财富比在宋朝时可能还大。这种‘合作共赢’的记忆,通过家族口传和地方笔记,是可能流传下来的。”

“所以到了明末,”“叶赫那拉大贝勒”分析道,“当李自成攻破北京,清军入关时,江南的很多士绅脑子里可能打起了小算盘:你看,这清朝和当年的元朝一样,都是从北方来的,肯定也不懂怎么管理我们这鱼米之乡。只要我们表示顺从,像伺候蒙古大爷一样伺候他们,说不定还能继续当我们的土皇帝,甚至权力更大。”

画面中,一些衣着华丽的士绅在私密场合窃窃私语,脸上带着精明和算计。

网友【现实主义者】评论:“这么一想,对他们来说,维护南明这个穷朝廷,既要出钱出力,还要被监管,确实不如换个‘不懂行’的新主子划算。”

然而,历史的走向狠狠打了这些精明人的脸。

“清朝入关之初,为了快速稳定局面,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宽容’。”朱及第说道,“像多铎进入南京后,也安抚士绅,沿用明朝官员。这让很多人产生了错觉,以为预判对了。”

“可一旦清朝在北方站稳脚跟,特别是认为江南已经彻底拿下之后,政策就猛地收紧了!”“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语气一转,“最典型的就是那道‘剃发令’,这不仅仅是换个发型,而是从根本上摧毁你的文化认同,让你从精神上臣服。紧接着就是各种严苛的法令、追比钱粮(严厉催缴税款),甚至制造‘通海案’等大狱,对江南士绅进行systeatic的打击和掠夺。”

画面上,之前还在做着美梦的士绅,此刻面对清廷官吏的催逼和屠刀,面露惊恐和绝望。

“这下,江南的缙绅们傻眼了,”“碳水教父”总结道,“他们原本指望像元朝时期那样,在新朝获得更大的自治权和利益空间。结果却发现,清朝的统治手腕比元朝狠辣、精细得多,控制欲也强得多。他们不仅没能保住特权,连身家性命都搭了进去。”

网友【早知今日】感叹:“这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啊!”

朱及第最后说道:“这种基于历史经验的误判,让江南士绅阶层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冷漠、观望甚至投机,极大地削弱了南明本就脆弱的统治基础。而当他们想后悔时,已经来不及了。清朝用刺刀和辫子告诉他们:时代变了,游戏的规则,由胜利者来定。”

奉天殿内,朱元璋发出一声复杂的冷哼。他既鄙夷这些江南士绅首鼠两端、毫无气节,又对清朝这般翻脸无情、过河拆桥的手段感到一丝寒意。他建立大明,最重纲常伦理,却看到后世子孙的江山,最终亡于这般精明而短视的算计之中,这让他心头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悲凉。而朱棣站在一旁,面色同样凝重,江南与北方中央政权的微妙关系,似乎从他这里开始,就埋下了隐患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