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地图快速切换,从南京的弘光到福州的隆武,两个南明政权如同昙花般迅速凋零。
“老铁们,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朱及第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从弘光到隆武,南明政权在江南这块富庶之地,怎么就站不住脚呢?当年南宋赵构能在江南稳住半壁江山,撑了一百多年,为什么大明就不行?”
网友【好奇宝宝】评论:“对啊,都是偏安江南,差距怎么这么大?”
“要我说啊,这问题可能得从根子上找。”“碳水教父”率先开口,语出惊人,“有人觉得,问题出在太祖朱元璋身上。他当年打张士诚的时候,苏州可是死扛了好久才拿下。老朱得了天下后,对江南尤其是苏松一带,那赋税定得叫一个高!几百年来,江南士绅百姓心里能没点怨气?早就跟老朱家离心离德了!”
画面配合地显示出明朝江南重赋的记载,以及张士诚据守苏州的旧事。
网友【历史课代表】补充:“而且太祖迁富户、兴党狱,对江南士绅打击不小,这人心啊,说不定早就散了。”
“我觉得还有一层原因,”“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推了推眼镜,分析道,“那就是‘靖难之役’的后遗症。朱棣是从北平起兵,打下南京夺的天下。他登基后,政治中心北移,江南在某种程度上是被边缘化的。后来的皇帝,说起来都是朱棣这一支的后代,跟江南本地的利益集团,始终隔了一层。这种隐隐的不和,在太平年月看不出来,一到王朝末世,就成了难以弥合的裂痕。”
画面呈现朱棣大军南下和迁都北京的景象。
网友【旁观者清】感叹:“这么说,从朱棣抢了侄子的皇位开始,江南就跟朝廷有点貌合神离了?”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军事问题!”“叶赫那拉大贝勒”一锤定音,“咱们对比一下南宋和南明就明白了。赵构为什么能在江南立足?因为当时西北还在宋军手里!吴玠、吴璘在川陕顶着呢!金军主力被牢牢牵制在西北战线。而且赵构的核心军队,很多是从西北边军带过来的百战精锐,像韩世忠、张俊,都是西军出身,能打!”
画面地图清晰标示出南宋时期西北战线与东南行在的呼应态势。
“再看南明,”“叶赫那拉大贝勒”语气转为沉重,“西北?那是李自成、张献忠的地盘!北京陷落的时候,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麾下那些能打的部队,早就在十几年剿寇和松锦大战中耗光了!南明弘光、隆武手里有什么?江北四镇?左良玉残部?都是一群军阀化的溃兵,要么内斗,要么望风而降。”
网友【军事迷】恍然大悟:“所以不是清军多能打,而是南明根本没有一支像样的、忠心的核心武力!”
朱及第总结了几人的讨论:“所以,综合来看,南明在江南无法立足,是经济基础、政治认同和军事力量全面崩塌的结果。特别是军事上,失去了战略缓冲和精锐边军,就像一个虚胖的巨人,轻轻一推就倒了。”
“而且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沉痛地补充道,“南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被八旗铁骑直接消灭的。灭亡它的主力,恰恰是那些投降清朝的前明军队!像李成栋、金声桓、刘良佐这些人,他们调转枪口,打旧主时比清军还狠!”
画面中,出现大量穿着明军衣甲却打着清军旗帜的部队攻城略地的场景。
天幕上,正当众人对南明败亡的原因讨论不休时,一条新的评论引起了朱及第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