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隆武登基(2 / 2)

“朱聿键不是不想当皇帝,”“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点出关键,“但他有顾虑。一是担心自己势单力薄,最终沦为郑氏父子的傀儡;二是按宗法伦序,确实有比他更合适的继承人(如桂王)。他最初的推辞,既是姿态,也是试探。”

网友【心如明镜】评论:“他这是看透了,没兵没钱,就算当了皇帝也是空架子。”

“没错,”朱及第接话,“所以,当郑芝龙明确表态支持,黄道周等文臣再三以天下苍生为请,显示出他拥有了相当的‘众望’时,朱聿键知道,时机成熟了。他再坚持下去,就是不顾大局了。”

画面上,黄道周呈上第三封情真意切的劝进疏,言辞恳切,几乎声泪俱下。郑芝龙也派代表前来,表明了武力支持的决心。

最终,在衢州的演武场上,朱聿键对着汇聚而来的军队和官员,庄严宣布接受监国重任。他发布的誓词,重点不在繁文缛节,而在“亲提六师,恢复中原”这八个字上。

“这八个字,是说给所有人听的。”朱及第总结道,“既是向天下宣告他的雄心,也是对郑芝龙等实力派的承诺——他将依赖他们的军事力量;更是对黄道周等忠臣的保证——他不会苟安一隅。一个由海盗、文臣、落魄宗室组成的,看似牢固实则脆弱的抗清联合阵线,就此形成。”

奉天殿内,朱元璋微微眯起了眼睛。他能清晰地看到这“众望所归”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凶险。这个后世子孙,被各方势力推上潮头,是福是祸,犹未可知。

画面转到福州,场景隆重而略带仓促。

“闰六月初七,朱聿键抵达福州,以郑芝龙的南安伯府作为临时行宫。仅仅二十天后,也就是六月二十七日,他正式登基称帝,定年号为‘隆武’,第二年为隆武元年。”朱及第介绍着。

随即,天幕上列出了一长串人事任命和追封名单:

“升郑芝龙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 以黄道周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追封高曾祖父四代为皇帝,追封其父为宣皇帝…”

“遥尊弘光帝为‘圣安皇帝’…”

“封其弟为唐王,下令恢复洪武、永乐时期的宫殿旧称…”

这一连串的操作,看得人眼花缭乱。

网友【礼仪达人】评论:“这套流程下来,正统性算是拉满了。”

“叶赫那拉大贝勒”却点出背后玄机:“大家注意,按血缘伦序,其实远在广西的桂王更有资格。但为什么选唐王?一是他近,方便;二是他的封地南阳,是光武帝刘秀起家的地方!大家推他,是希望他能像汉光武帝中兴汉朝一样,中兴大明,这是个极好的彩头!”

然而,登基大典并非一帆风顺。

“就在隆武帝登基那天,突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甚至把树都连根拔起。”朱及第描述着当时的异象,“更不巧的是,掌管玉玺的尚玺官坐骑受惊,把传国玉玺都给摔了,还碰坏了一个角。”

画面中,狂风呼啸,百官神色惊惶,玉玺落地的一幕更是让所有人心头蒙上阴影。

网友【天命昭昭】感叹:“这可不是好兆头啊……”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总结道:“尽管开局就有这种不祥之兆,但隆武帝和他的臣子们并没有被吓倒。他们锐意恢复,很有平定天下的决心。一个历经磨难、从囚徒成为皇帝的人,他的坚韧,或许正是当时飘摇的南明最需要的东西。”

奉天殿前,朱元璋神情复杂。他看到了后世子孙的艰辛,也看到了在国破家亡时,依然有人愿意挺身而出,扛起那面几乎要倒下的大旗。他对于那个年号“隆武”,隐隐产生了一丝期待,尽管他知道,那天幕似乎早已预示了悲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