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徐达后裔的生死抉择(2 / 2)

“叶赫那拉大贝勒”最后点评道:“这两个国公的不同选择,就像是明末整个统治阶层的一个缩影。有人殉道,有人保身。忠诚与背叛,气节与苟活,在那一刻,血脉不再是决定因素,个人的选择与所处的具体环境,共同谱写了这曲勋贵的末路悲歌。”

奉天殿内,徐达本人面色凝重,双拳紧握。他既为北京一脉的殉国感到一丝悲怆与欣慰,更为南京子孙的投降感到无比的耻辱和愤怒。朱元璋看着他这位老兄弟,想开口安慰,却也不知从何说起,唯有一声沉重的叹息在殿中回荡。

天幕下,蓝玉那带着几分讥诮的声音清晰地传来,打破了奉天殿内凝重的气氛。

“要我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蓝玉斜靠在柱子上,语气懒散却字字刺人,“魏国公是徐辉祖的后代,当年徐辉祖死心眼跟着建文帝,跟燕王(明成祖朱棣)对着干,他的子孙自然跟燕王这一系的后代不是一条心。定国公?那是燕王后来封赏自己小舅子(徐增寿)一脉的,自然得跟着燕王的子孙绑在一起。”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脸色铁青的朱元璋和沉默不语的徐达,继续悠悠地说:“更何况,现在说北京的定国公死在乱军中,那是死无对证。要是他没死呢?谁知道会不会先降了闯贼,再降了东虏(清军)?那可就真是‘两姓家奴’,投降都降出花样来了。”

朱元璋听着蓝玉这番指桑骂槐、夹枪带棒的话,胸口剧烈起伏,眼中怒火翻腾。他如何听不出来,蓝玉这哪里是在议论徐达的后代,分明是借着抨击“燕王”(朱棣)一系,来发泄对自己这个皇帝的不满!自从太子妃常氏病故,常家及其姻亲蓝玉,确实日渐消沉,甚至对他也多有怨怼之色。

“混账……”朱元璋几乎要从牙缝里挤出这两个字,握着龙椅扶手的手背青筋暴起。若非考虑到蓝玉确是难得的将才,自己还打算留给标儿将来驾驭使用,依着他此刻的脾气,立刻将其拖出去砍了的心都有!他强压下杀意,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就在洪武朝堂气氛降至冰点时,天幕上,一个网名为【历史显微镜】的网友发出了评论,声音清晰地传了下来: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这个定国公徐允祯是准备献出德胜门投降闯王李自成,结果被乱军给杀死了。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就不得不说,这位定国公徐允祯,结局还真有点像他的老祖宗徐增寿啊!当年徐增寿在南京,不就是因为想给燕王开城门传递消息,被建文帝发现给宰了吗?都是想‘献门’(或守门失败),都因此送了命。”

“而且你们不觉得这名字起得很蹊跷吗?”【历史显微镜】继续分析,“徐允祯……而当年坚决反对燕王、忠于建文的魏国公徐辉祖,原名可就叫徐允恭啊!允恭、允祯,这听起来像不像一辈人起的名字?可偏偏一个成了‘忠臣’(徐辉祖),一个的后代(徐增寿及其后裔定国公)在靖难中站在了燕王一边。如今,名叫‘允祯’的定国公,死在守卫北京(燕王后代之京城)的岗位上,这算不算是某种天道轮回,宿命安排?”

这番来自后世的评论,如同一声惊雷,在奉天殿内炸响,却诡异地带来了一片死寂。

刚才还一脸讥讽的蓝玉,也暂时收起了表情,眼神闪烁,似乎在琢磨这“宿命”之说。

徐达猛地抬起头,看向天幕,眼神中充满了震惊、痛苦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自己的长子(徐辉祖)与次子(徐增寿)在靖难中的对立,始终是他心中不愿触及的伤痛。如今,后代的名字和结局竟被如此解读,仿佛冥冥中真有命运之手在拨弄,让他感到一阵心悸。

朱元璋的愤怒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宿命论”打断,他阴沉地看着徐达,又看看天幕,心中思绪翻滚。他本就多疑,此刻更是不由自主地将徐达一族的“前尘旧事”与如今天幕揭示的“后世结局”联系起来。

朱及第的声音适时响起,打破了沉默:“老铁们,这位网友的观察角度真是清奇!名字的巧合,命运的相似,确实让人浮想联翩。徐达大将军的家族命运,从明朝开国到灭亡,似乎始终与皇权更迭、帝国兴衰紧密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他总结道:“无论是巧合还是宿命,徐家后裔在明末的不同选择,都为我们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注脚。历史洪流滚滚向前,个人与家族在其中的沉浮,有时真不由得自己掌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