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浮现出徐达威武的画像,与明朝两大国公府的恢弘景象。
“老铁们,有网友点名想听听徐达的后代在大明灭亡时的表现。”朱及第将话题引向这个显赫的家族,“徐达作为开国第一功臣,他的后代分封两国公——北京的定国公和南京的魏国公,地位尊崇,与国同休,可以说是大明勋贵的顶级代表。”
网友【瓜子哥】评论:“这出身,真是含着金钥匙啊!国难当头,他们总得挺身而出吧?”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两位顶着老祖宗光环的国公爷,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画面切换到崇祯十七年的北京城,烽火连天。
“我们先说北京的定国公,当时的袭爵者是徐允祯。”朱及第语气沉缓,“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外城时,他奉命与英国公张世泽一起守卫文明门。”
“叶赫那拉大贝勒”补充细节:“然而,大势已去,城门很快被攻破。关于徐允祯的最终结局,正史记载不甚详细,但普遍认为他死于城破之时的混乱中,可视为殉国。”
朱及第总结道:“定国公一脉,自靖难之役后一直驻守北京,与皇室关系紧密。最终,他们用沉默的死亡,为延续了二百多年的北京勋贵圈,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与此同时,天幕上展现出南京城的景象。
“而南京的魏国公,当时的袭爵者是徐文爵,他的选择就截然不同了。”朱及第继续说道,“当清军多铎兵临南京城下时,以徐文爵、保国公朱国弼为首的一大批南京守备勋臣,几乎未做任何像样的抵抗。”
网友【熬夜看小说】发言:“这就投降了?他们对得起南京这‘陪都’的名头和老祖宗徐达吗?”
“碳水教父”也忍不住说:“是啊,史可法在扬州死战,他们却在南京等着投降?”
画面中,显示出徐文爵等人的“劝进”表章和出城投降的场景。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史料:“更讽刺的是,在弘光帝逃走后,徐文爵等人还曾上表劝请潞王朱常淓监国,看似忠君爱国。可当多铎大军一到,他们立刻选择了集体出降,迎接清军入城。”
朱及第评价道:“魏国公一脉,世代镇守南京,在江南根基深厚。他们的投降,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代表着南明核心统治阶层中,勋贵集团的集体崩溃,对南京士民抵抗意志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老铁们,看明白了吗?”朱及第总结道,“同样是徐达的血脉,同样享受着大明朝近三百年的恩宠,但在帝国末日,北京的定国公选择了与京城共存亡,用死亡践行了‘与国同休’的诺言;而南京的魏国公,则为了身家性命和富贵,选择了屈膝投降,保全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