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追剧达人】:或者是他的部下,那些关宁军的将门世家,根本不愿意投降他们眼中的‘流寇’,集体施加了压力?”
随着讨论的深入,朱及第将话题引向了另一个维度。
老铁们,我们之前分析了吴三桂决裂的各种可能性,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深入人心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流传开来的?他调出了吴伟业《圆圆曲》的片段,这首让陈圆圆和吴三桂故事家喻户晓的诗,创作时间其实很值得玩味。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立刻领会了他的意思:《圆圆曲》写成的时候,吴三桂已经是清朝的平西王,镇守云南。而作者吴伟业是明朝遗民,后来虽然被迫出仕清朝,但内心始终怀念故明。
这就很有意思了,叶赫那拉大贝勒插话道,我查过史料,历史上的吴三桂其实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有个很有名的故事:他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吴襄被清军包围,少年吴三桂就带着家丁冲进重围,硬是把父亲救了出来。这件事连崇祯皇帝都知道,还特意表彰过他。
碳水教父嚼着薯片,含糊地说:对啊,后来祖大寿在锦州被围,数吴三桂救援最卖力。虽然没成功,但他能把部队完整带回宁远,说明他既重情义又有能力。这样一个孝子勇将,怎么会因为一个小妾就完全不顾老爹的死活?这说不通啊!
直播间的观众也开始质疑这个传统说法:
网友【熬夜看书】:这么说来,《圆圆曲》很可能是故意在黑吴三桂啊!他投降了清朝,在明朝遗民眼里就是汉奸,编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故事来丑化他。
网友【一颗仙人掌】:确实,把他形容成一个为好色而背信弃义的小人,比承认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选择,更容易让人接受。
网友【午后红茶】:但是李自成那边确实拷打了他爹啊,这总是事实吧?
网友【发呆中】:拷打没没拷打这个史料也不是很清晰,但是李自成进北京没多久就派人去招降吴三桂,就算刚开始有点误会,但马上也就解除了......
朱及第看着弹幕,总结道:老铁们的分析都很到位。我认为,吴三桂的反叛绝不可能是单一原因造成的。
他详细分析道:首先,他很可能在路上收到了更准确的情报,发现李自成集团在北京拷掠百官、军纪败坏,让他觉得这个政权难以长久;其次,他手握重兵、占据山海关要地,有资本待价而沽,很可能已经与关外的清军有了秘密接触;再者,他麾下关宁军将领的意愿也很重要,这些人多数出身将门,可能不愿归顺他们眼中的。
而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朱及第压低声音,在当时南明和一些仍忠于大明的臣子中,流行着借虏平寇的想法。就是借助清军的力量先消灭李自成,大不了事后割地赔款。虽然这违背祖训,但在江山危亡之际,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吴三桂很可能也是这种思路的执行者。然而,随着清军一入关,就再也不想走了,这个时候原来那些提出这个战略的人就急于推掉这个责任,于是就只能丑化吴三桂了,搞出一个陈圆圆来为大家背这口黑锅.....
所以,朱及第为本章收尾,吴三桂决裂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是明末历史的一大谜团。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传说虽然动人,但更像是后世文人出于各种目的的艺术创作。真实的历史往往更加复杂、更加残酷。
他最后说道: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吴三桂的这个选择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政治与军事赌博。只是他没想到,这次赌博不仅彻底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