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帝都下的生死竞速(2 / 2)

朱及第最后总结道:“这场广渠门血战,虽然未能彻底击退后金大军,但它成功地遏制了皇太极迅速攻破北京的企图,迫使后金军转入对峙和围城。崇祯二年的这次北京之围,因此成为了大明二百年来最危险的一次——因为敌人前所未有地强大;但也成为了防御条件最好的一次——因为有一支敢于也能够在野战中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劲旅,就钉在北京城下!”

广渠门外的喊杀声、火炮的轰鸣声,仿佛透过天幕,隐隐传到了奉天殿前。朱元璋、徐达、李善长等人纵然身经百战,此刻也不由得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锁在那片被血色与烽烟笼罩的帝都郊野。

画面中,关宁军的将士们以血肉之躯筑成堤坝,死死抵挡着后金八旗一波猛似一波的冲击。他们依托着临时挖掘的壕沟、残破的矮墙,甚至同袍的尸体,寸土必争。袁崇焕的身影在乱军中时隐时现,甲胄上沾满血污,令旗所指,便有士卒慨然赴死。

“好兵!真是好兵!”徐达忍不住低声赞道,眼中闪过一丝见到精锐部队时的激赏,“将不畏死,卒不惜命,如此方为我大明虎贲!”

李善长亦是颔首,但眉宇间忧色更重:“将士用命,固然可嘉。然……陛下,您看那北京城头……”

随着他的话语,画面转向高大巍峨的北京城墙。城头上,火炮不断喷射着火舌,守军严阵以待,崇祯皇帝的身影也曾数次出现在德胜门等关键地段,引得守军阵阵欢呼。然而,在那些垛口之后,一些文官、宦官乃至部分勋贵的目光,却并非全然投向城下血战的关宁军,而是带着一种复杂的、审视的,甚至……是猜忌的神情,遥遥望着袁崇焕的帅旗。

朱元璋的拳头悄然握紧,他太熟悉这种眼神了。那不是看浴血奋战的忠臣良将的眼神,那是在权衡、在算计、在怀疑!

“他们在怕……”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冰冷,带着一种洞悉人性的残酷,“他们怕城下的袁崇焕,胜过怕城外的皇太极!”

朱标闻言,浑身一震,难以置信地看向自己的父皇。

朱元璋冷哼一声,继续道:“标儿,你想想。袁崇焕为何能如此之快地赶到北京?他麾下的关宁军为何战力如此强悍,竟能与八旗野战争锋而不落下风?在那些安居京城、习惯了勾心斗角的蠢材看来,这本身就不合常理!他们会想,他袁崇焕是不是早就与后金有勾结?此番入卫,是真是假?会不会是‘养寇自重’,甚至……是‘驱狼吞虎’,别有图谋?!”

“更何况,”李善长接口道,语气充满了无奈,“袁崇焕此前擅杀毛文龙,已让朝野侧目,陛下(指崇祯)心中也已存了芥蒂。如今他率重兵陈于天子脚下,却与敌酋皇太极在城下激战一日,胜负未分……这落在多疑之人眼中,简直是百口莫辩的局面。”

徐达长叹一声,这位沙场老将感到一阵由衷的悲凉:“将士在外浴血,朝臣在内猜疑。此乃取败之道!袁崇焕此刻,恐怕是进退两难。进,需破强敌;退,则万劫不复。他如今唯一的生路,恐怕就是在这场血战中,取得一场彻彻底底、无可置疑的大胜,用皇太极的人头,来洗刷所有的嫌疑和污名!”

然而,皇太极的人头,又岂是那么容易取得的?

天幕之上,广渠门外的战斗逐渐平息。后金军在天色将晚且伤亡不小的情况下,暂时退去,扎下营寨,与北京城和城外的关宁军形成对峙。关宁军虽然成功挡住了对方的猛攻,守住了阵地,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无力乘胜追击,只能抓紧时间舔舐伤口,整顿兵马。

城头的守军发出劫后余生的欢呼,庆祝又一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但一些隐秘的奏报,已经如同无形的箭矢,射向了紫禁城深处。

朱及第的声音适时响起,带着一丝历史的沉重:“广渠门血战,关宁军用忠诚和鲜血,暂时稳住了北京的危局。然而,就在城下血迹未干之时,一股更加致命的暗流,已经在帝国的中枢汹涌澎湃。袁崇焕赢得了战场,却可能正在输掉另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胜负,掌握在那位刚刚展现出英勇气概,但内心深处从未真正摆脱猜疑的年轻皇帝手中。”

奉天殿前,一片沉默。洪武君臣们看着天幕中那支在寒风中疲惫休整的关宁军,看着那座依旧被敌军围困的北京城,心情无比沉重。他们知道,最大的危机,或许并非来自城外的刀枪剑戟,而是源于人心深处的幽暗与猜忌。

朱元璋缓缓闭上眼,仿佛不忍再看。他低声自语,那声音轻得只有他自己能听见:

“小子……你若此时信他,大明或还有救。你若疑他……便是自毁长城,万劫不复矣……”

这声叹息,带着一个开国帝王对后世子孙无尽的惋惜,与一种近乎预知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