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战争的阴云急剧浓缩,聚焦于从蓟州到北京的那条生死通道。朱及第的讲述如同战鼓般急促,牵动着所有人的心神。
“老铁们,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场决定帝国命运的竞速!”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强烈的画面感,“袁崇焕在蓟州遭受挫折后,并未气馁,他清楚地知道,绝不能让皇太极的主力毫无阻碍地兵临北京城下!他率领着损失不小但依旧顽强的关宁骑兵,不顾一切地尾随、追赶,甚至试图绕前拦截后金的八旗大军。”
画面上,关宁铁骑在袁崇焕的带领下,风餐露宿,人马皆疲,却依旧咬着牙,死死地缀在规模庞大的后金军队后方。
“此时的袁崇焕,犯了一个关键的错误,”朱及第分析道,“他低估了皇太极此次战略冒险的决心。他以为皇太极的目标仍是传统的掳掠,或许会在北京外围饱掠一番后便退去。他没想到,皇太极此次携雷霆万钧之势,是真的存了‘若有机可乘,便试叩京城’的野心!”
“但无论如何,袁崇焕此刻的意志是无比坚定的。”朱及第语气转为肃然,“他甚至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哪怕拼尽最后一兵一卒,也要死死拖住皇太极的步伐,为北京城的布防多争取哪怕一天、一个时辰!这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是关宁军此刻唯一的信念。”
与此同时,朱及第也将视角投向了飞速备战中的北京城。
“而皇太极,同样也犯了一个错误。”他话锋一转,“他凭借着在辽东屡战屡胜的经验,低估了北京城作为大明二百余年首都的深厚底蕴,以及它在面临灭顶之灾时所能爆发出的组织能力和抵抗意志!”
画面呈现出北京城头林立的火炮,匆忙但有序调动的守军,以及被发动起来运送物资的百姓。
“北京城,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它经历过也先和俺答汗两次兵临城下的考验,拥有完善的城防体系和应对危机的一定预案。”朱及第强调,“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崇祯皇帝,在巨大的压力下,竟然逼出了他一生中或许仅有的一段‘大帝之资’!”
画面上,崇祯皇帝身着戎服(或象征性的甲胄),在孙承宗等老臣陪同下,巡视城防,他的脸上虽然依旧带着年轻人的青涩和难以掩饰的焦虑,但眼神中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断和与城共存亡的坚毅。他的存在和行动,极大地稳定了惶惶的人心,凝聚了抵抗的力量。
历史的车轮在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日这一天,轰然撞击在一起!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朱及第的声音陡然拔高,“皇太极率领的八旗前锋,与袁崇焕统领的关宁主力,分别抵达了北京城的东南郊!一方是志在必得、企图复制奇袭成功的后金雄师;一方是浴血转战、誓死护卫京师的明朝孤军。双方在广渠门外,遭遇了!”
天幕上的画面瞬间被激烈的战斗填满!
一方是袁崇焕指挥的关宁军,他们来不及休整,迅速依托土垒、村庄和北京外城的部分城墙,列阵迎敌。这些来自辽东的将士,对后金有着血海深仇,此刻更是怀着保卫天子脚下的信念,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火炮轰鸣,箭矢遮天,关宁铁骑在有限的战场空间内,与八旗骑兵展开了惨烈的对冲和搏杀。
另一方,是皇太极亲自督战的八旗精锐。他们没想到袁崇焕竟然如此之快地赶到,并且敢于在野外列阵阻击。八旗兵冒着明军的炮火,发起一波又一波的凶猛进攻,企图一举击溃这支明朝最精锐的野战力量,扫清攻城的最后障碍。
“一时间,”朱及第描述着战况,“广渠门外杀声震天,血肉横飞!关宁军寸土不让,死战不退;八旗军攻势如潮,前仆后继。战斗从早晨持续到傍晚,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伤亡。袁崇焕本人更是身先士卒,据说‘身中两箭,甲胄如猬’,幸得部下拼死救护才得以生还。”
弹幕被这场血战彻底点燃:
【燃起来了!关宁军好样的!】
【袁督师也是拼了!】
【这才是大明最后的脊梁!】
【皇太极估计也打懵了,没想到这么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