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不被信任的关宁军(2 / 2)

“他毫不犹豫地再次启用了被魏忠贤排挤、罢官在家的帝师孙承宗!”朱及第强调,“任命这位德高望重、精通兵事的老臣总督京城内外防守事务,统筹全局。同时,像马世龙、高第等一批有经验但曾被阉党压制或边缘化的将领也被重新起用,授予兵权。这一刻,什么党争,什么旧怨,都被暂时搁置,一切以保卫京师、抵御外侮为最高准则!”

这一举措,无疑在动荡的朝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至少表面上凝聚了人心,稳定了局面。

紧接着,一幅象征着帝国最高动员令的画面展开——崇祯皇帝向全国发布了“勤王诏书”!

“诏书以最急迫的语气,将京师的危局通告天下,”朱及第描述道,“命令四方督抚、总兵,立刻率领精锐兵马,火速入卫京师!山西、大同、宣府、保定……乃至更遥远地区的兵马,都接到了这道关系社稷存亡的命令。一时间,无数支规模不等的明军,从不同的方向,怀着不同的心思,开始向北京汇聚。这是大明立国以来,极少发布的最高等级军事动员令!”

与此同时,北京城内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行动起来。

“崇祯皇帝下令,全力武装北京城!”朱及第的声音带着画面感,“库存的兵器、盔甲、火器被分发下去;京营的士兵被重新整编、激励;甚至动员了大量的青壮民夫,协助守城,搬运物资。北京的九座城门被加固,城头架起了密密麻麻的红夷大炮、佛郎机铳,滚木礌石堆积如山。”

画面上呈现出北京军民同仇敌忾、紧张备战的景象。虽然依旧能感受到恐慌,但一种保卫家园、与都城共存亡的悲壮气氛,已经开始弥漫。

“崇祯皇帝本人也展现出与京城共存亡的决心,”朱及第补充道,“他频繁召见大臣,巡视城防,甚至亲自到德胜门等关键地段鼓舞士气。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深居宫中、容易被臣下意见左右的年轻皇帝,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国家象征。”

“于是,在崇祯皇帝的强力推动下,一场大明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北京保卫战,拉开了序幕!”朱及第总结道,“城外,是皇太极率领的、士气正盛、急于破城掠夺的十万后金蒙古联军;城内,是匆忙集结、誓言死守的各地勤王军、京营以及武装起来的百姓;城头,是帝国最后库存的精良火器;而运筹帷幄的,是临危受命的孙承宗等老臣,以及那位决心背水一战的年轻帝王。”

弹幕上也出现了复杂的评论:

【这一刻的崇祯,确实像个皇帝!】

【可惜了,要是他一直有这个魄力……】

【北京保卫战,听着就热血沸腾!】

【也是悲剧的开始啊……】

朱及第最后说道:“所有的目光都聚焦于北京。帝国的命运,崇祯的个人威望,袁崇焕的生死,乃至未来十数年的历史走向,都将在这场惨烈的攻防战中见分晓。血色残阳,即将映照帝都的城墙。”

奉天殿前,洪武君臣们也被这紧张的气氛所感染。朱元璋微微颔首,至少在这一刻,那个后世子孙没有丢朱家的脸,没有丢皇帝的脸。

“这才像个样子!”朱元璋低声道,“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就算要亡,也得站着亡!”

然而,他们也都明白,决心固然可嘉,但战争的胜负,终究要靠实力和指挥。面对来势汹汹的后金精锐,这座仓促组织起来的防线,能否抵挡得住?那位刚刚展现出决断力的崇祯皇帝,在接下来的残酷考验中,又能坚持多久?

夜空下,战争的阴云,沉沉地压在了每一个观者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