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失败的帝师(1 / 2)

第231章误发到第二卷中了,请回头查看,谢谢!

———

天幕上,朱及第的神色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复杂。背景画面不再是波澜壮阔的改革图景,而是转向了深宫之内,聚焦于那个逐渐长大的少年天子——万历皇帝朱翊钧。

“兄弟们,张居正以其雷霆手段推行改革,看似无坚不摧,权倾朝野。但他或许没有想到,他一生功业最大的隐患,并非来自外朝的政敌,也非来自积怨的官绅,而是来自于他倾注了无数心血、亲自教导的皇帝学生——万历。” 朱及第的声音低沉下来,“可以说,张居正作为帝师,某种程度上是成功的,但也是失败的,而这种失败,最终酿成了他身后惨烈的悲剧。”

画面呈现出张居正为年幼的万历皇帝精心编纂的教材《帝鉴图说》,以及他亲自为皇帝制定的、近乎严苛的作息与学习计划。

“张居正对万历的教育,不可谓不用心。”朱及第道,“他将小皇帝的学习看得比什么都重,亲自挑选讲师,审定讲义,甚至常常亲自授课。他为万历树立了极高的道德和行为标准,要求他勤勉、节俭、明辨是非,成为一个像尧舜那样的圣君。在张居正的规划里,皇帝就应该远离享乐,一心扑在治国理政上。”

天幕上出现了张居正教导万历的场景,神情严肃,一丝不苟。“他像一位望子成龙、却又极其严厉的‘大家长’,事无巨细地规划着皇帝的一切。小到皇帝的言行举止,大到经筵日讲的内容,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他甚至会因为皇帝读错一个字而严厉纠正,因为一次小小的懈怠而上书劝谏。”

“这种教育,在初期确实塑造了一个‘模范皇帝’。”画面展示了少年万历在朝堂上端庄稳重,对张居正和李太后言听计从的景象。“朝臣们看到的是一个勤奋好学、尊敬元辅、禀性仁孝的圣明天子。张居正和李太后对此深感欣慰。”

“但是,”朱及第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这种近乎窒息的严格管控,这种不容丝毫偏差的‘完美’要求,对于一个天性正在逐渐觉醒的少年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抑。万历皇帝在张居正和李太后面前,必须时刻扮演那个他们期望的‘好学生’、‘好儿子’、‘好皇帝’。他不能有自己的喜好,不能有丝毫的放纵,甚至连过个生日想多要些赏赐,都会被张居正引经据典地劝诫要‘崇尚节俭’。”

天幕上浮现出万历皇帝独自一人时,那隐藏在恭顺表情下的茫然、疲惫,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叛逆。

“他就像一只被关在金丝笼里的鸟,笼子华丽无比,饲养员(张居正)也极其负责,给他最好的食物(教育),规划他的一切,希望他按照设定的模式成长、鸣叫。但鸟儿渴望的是天空,是自由飞翔的权利。长期的压抑,必然会导致内心的扭曲和反弹。”

“更致命的是,”朱及第指出了核心问题,“张居正不仅是严师,更是权倾朝野的首辅。他教导皇帝要节俭,自己晚年却乘坐三十二人抬的巨轿;他要求皇帝勤政,自己却威福自专,甚至某种程度上架空了皇权(至少在万历的感受上是如此);他教导皇帝要遵守礼法,自己却‘夺情’破坏了最基本的孝道。”

“这种‘双重标准’,在日益成长的万历心中,会逐渐发酵成什么?”朱及第自问自答,“是怀疑,是不信,是觉得被欺骗,最终凝聚成一种深刻的憎恨!他会觉得,张居正所有的教导,所有的严格要求,或许并非为了他好,也并非为了大明,而是为了维护张居正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是为了让他这个皇帝永远活在其阴影之下,成为一个听话的傀儡!”

“张居正为他精心编织的‘圣君’牢笼,最终成了禁锢他自己身后名声和家族命运的枷锁。他成功地将万历教育成了一个懂得权力规则、懂得隐忍的皇帝,却也亲手埋下了自己身后被彻底清算的祸根。”

朱及第最后叹息道:“教育一个皇帝,或许比治理一个国家更难。因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灌输,更是心灵的引导与尊重。张居正给了万历最好的‘帝王术’教材,却可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为人之道’。当他去世,那个一直活在他巨大阴影下的皇帝,在挣脱束缚的那一刻,其反弹的力道,将是毁灭性的。”

奉天殿前的沉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凝重。张居正与万历皇帝那扭曲的师生关系,如同一面诡谲的镜子,映照出权力巅峰处潜藏的深渊,让每一位观者都感到脊背发凉。

朱元璋的目光如同经历过无数风浪的老舟师,洞察了水下最危险的暗礁。

“帝师,权臣……此二者集于一身,大忌!”他低沉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带着不容置疑的冷厉,“教导天子,当以忠君体国为本,示之以诚,导之以正,而非……将其视为掌中傀儡,以严苛之法塑其形,却失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