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大明第一相张居正(2 / 2)

无数人在心底呐喊、权衡。圣贤书与青史评价在脑中碰撞,但一个更强烈的念头占据了上风:答对题目,获得那实现愿望的机会! 有人想求功名,有人想得财富,有人想治顽疾,有人想光耀门楣……在此刻,对张居正的客观历史评价,反而成了达成个人愿望的工具和阶梯。没有人不想答对,没有人不渴望那一次向“上天”祈愿的机会。

应天府内,刚刚从“檄文笑话”中勉强恢复一丝精神的方孝孺,看着这个题目,脸色再次变得惨白。他本能地想驳斥选项的“荒谬”,尤其是丙和丁,但话到嘴边,看着周围同僚那闪烁不定、明显在暗自琢磨答案的眼神,他又硬生生咽了回去。他知道,此刻再站出来“卫道”,只会显得更加不合时宜,更加……可笑。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目光从震撼逐渐转为一种深沉的思索。他不再愤怒,反而极度冷静下来。他看了一眼身旁面露忧色的朱标,又看了看光幕上那四个刺眼的选项。

“标儿,”他低声对太子道,语气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这道题……怕是不简单。它所问的,并非仅仅是一个臣子的忠奸,而是……我大明命运的关窍所在。”

整个大明,在这一刻,无论君臣士庶,都被这“张居正之问”攫住了心神。历史的评价与个人的欲望交织,在无声的静默下,酝酿着一场关乎认知与抉择的风暴。而那天幕承诺的“奖励”,则如同悬在所有人头顶的明灯,指引着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

当天幕上那冰冷的语音毫无波澜地宣布 “正确答案:丁、以上三个都是” 时,整个洪武时空仿佛被投入了一颗无声的炸弹。尽管已有预料,但当这个将张居正的地位拔高到与国运同休、集霍光之权与诸葛之忠于一身的结论被正式确认时,带来的震撼依旧是颠覆性的。

同样答对了第四个选项的朱元璋手里拿着一副老花镜,甚至无暇去细看、去嫉妒那些同样答对了题目的人获得了何等令人眼热的奖励——或许是延寿灵丹,或许是治国良策,那些欢呼与叩拜都成了模糊的背景音。他的全部心神,都被那个名为“张居正”的未来臣子牢牢攫住。此人究竟有何等魔力,竟能得后世如此评价?

就在这时,天幕上光影流转,朱及第的身影再次出现,他面带一种讲述传奇故事般的表情,开始了新的篇章。

“兄弟们,上回咱们说到隆庆帝在位时间不长,但干了点实事。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下那位被定义为‘大明第一相’的超级猛人——张居正!看看他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朱及第背后出现了湖广江陵(今荆州)的画面,接着是一个明代军户家庭的简笔动画。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所以后世也尊称他张江陵。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这位未来权倾朝野的首辅,出身并不显赫,他家是军户!” 朱及第强调道,“在明朝,军户是世袭的,地位其实不算高,主要责任就是出人当兵。但老张家出了个异数,就是张居正。”

“这小子从小就聪明得吓人,是名副其实的神童。嘉靖十五年,才十二岁的张居正就去参加童生试,一举考中!当时的主考官,湖广巡抚顾璘对他惊为天人,断定此子非池中之物,甚至解下自己象征二品大员的犀带赠给他,说:‘你将来是要系玉带的,我这犀带配不上你,暂且留着纪念吧!’ 这眼光,毒啊!”

“果然,张居正在科举路上高歌猛进。嘉靖二十六年,他二十三岁,考中进士!直接被选为庶吉士,进入了翰林院,这可是储相之地,等于一脚踏入了大明王朝未来的权力核心圈。”

画面切换到一座亲王府邸的示意场景。

“进入翰林院后,张居正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二个,也是至关重要的机遇——他被选为裕王朱载坖(即后来的隆庆皇帝)的讲官之一,也就是裕王的老师之一。”

朱及第解释道,“大家可别小看这个‘讲官’职位。当时嘉靖皇帝沉迷修道,太子之位长期空悬,裕王作为皇子,虽然看起来不是最受宠的那个,但毕竟是潜在的皇位继承人之一。能在潜邸(指皇帝即位前的府邸)担任讲官,就意味着你和未来的皇帝建立了最早的师生情谊和政治联系,这叫‘潜邸旧臣’,是新帝登基后最核心的班底!”

“张居正在裕王府的日子里,不仅给未来的隆庆皇帝讲经论史,更与他身边的宦官、乃至裕王本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尤其是与王府里的大太监,比如后来权势滔天的冯保,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交集。这为他日后在隆庆、万历两朝纵横捭阖,打下了坚实的人脉基础。”

朱及第总结道:“所以你看,张居正的崛起之路,始于军户之家的勤奋苦读,成于科举正途的脱颖而出,关键一步则在于押对了宝,成为了潜邸旧臣。他不仅学问好,更重要的是,他很早就懂得经营政治关系,目光长远。这为他日后施展抱负,推行那场轰轰烈烈的‘万历新政’,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

天幕下,朱元璋听得面色凝重。他太明白“潜邸旧臣”意味着什么了。这个张居正,不仅有才,更有运,且深谙权力之道。从一个军户之子,到未来影响国运的“摄政王”式人物,这条轨迹本身,就充满了令人深思的传奇色彩。他开始隐隐感觉到,这个臣子,或许真的会像天幕所预示的那样,以一种他从未想象过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甚至扭转大明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