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复杂的大明首辅(1 / 2)

朱及第的讲述继续深入,开始剖析塑造张居正思想与行为模式的关键人物——他的老师,前任首辅徐阶。

“兄弟们,要说张居正后来为啥能成为那样一个既铁腕又务实的改革家,就不得不提他的老师,也是把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政治恩师——徐阶!”

天幕上出现了徐阶的画像,旁边列出其“事迹”:巴结严嵩、隐忍蓄力、最终扳倒严嵩。

“徐阶这个人,我们之前提过,是个复杂的矛盾体。他一方面有扳倒大奸臣严嵩的‘伟光正’事迹,被目为清流领袖;但另一方面,他为了上位,也曾曲意逢迎严嵩,甚至有过掐死孙女以求自保的极端行为。他是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信奉‘为达目的,可讲手段’。”

“张居正作为徐阶最得意的门生,长期追随其左右,耳濡目染,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朱及第语气肯定地说,“从徐阶那里,张居正学到了至关重要的政治生存法则:在权力斗争中,道德洁癖往往寸步难行,必要的妥协、隐忍、甚至是不那么光彩的手段,有时是达成更高目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徐阶用自己扳倒严嵩的全过程,给张居正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实政治课。”

而张居正,无疑是徐阶最出色的学生,他将这套‘实用主义’哲学运用得青出于蓝。”朱及第话锋一转,引入了一个更为劲爆的例证,“最典型的,就是他如何扳倒前任首辅高拱!”

天幕上出现了高拱与张居正对峙的画面。

“高拱,那是隆庆皇帝的老师,也是张居正曾经的政坛盟友,能力极强,性格刚愎。隆庆皇帝驾崩,万历小皇帝登基,高拱依然是首辅,权倾朝野。张居正若想推行自己的政治抱负,高拱就是他面前最大的绊脚石。”

“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绞杀开始了。”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冷酷,“张居正敏锐地抓住了高拱在‘王大臣案’等事件中言行不当的把柄,更关键的是,他秘密联合了宫内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这位万历皇帝的大伴,深得两宫太后(隆庆皇后与万历生母)的信任。”

“冯保在宫内不断渲染高拱的‘跋扈’与‘不臣之心’,尤其是那句被有意扭曲的‘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深深触动了太后们敏感的神经。而张居正则在外廷默契配合。最终,在万历皇帝登基后仅仅几天,高拱就在一次朝会中被突然宣布罢黜,勒令即日离京,几乎是被驱逐出了政治中心,其过程之迅速、手段之凌厉,令人瞠目。”

“这一役,完美展现了张居正从徐阶那里学到的精髓:看准时机,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力量(哪怕是宦官),抓住对手的致命弱点,一击必杀,绝不拖泥带水。 他不在乎清流们是否会非议他与宦官‘勾结’,也不在乎此举是否显得对曾经的盟友过于冷酷。在他心中,清除阻碍自己前途的另一个权臣,掌握主导权,才是压倒一切的‘大局’。”

“通过弄倒高拱,张居正不仅登上了首辅宝座,更是向天下宣告了他的政治哲学:为了那个‘救世’的理想,他可以,也必将扫清一切障碍,无论采用何种手段。这份果决与狠辣,这份对权力规则的深刻理解和运用,正是徐阶‘实用主义’教导在他身上结出的、带着刺的果实。”

“登上了首辅之位的张居正,深知要想推行他那庞大的改革计划,仅仅依靠手中的相权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获得宫内最高权力的鼎力支持。” 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剖析历史真相的冷静,“于是,一个深刻影响万历初年朝局的‘铁三角’联盟形成了——这边是张居正,代表外廷;那边是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以及司礼监掌印太监、皇帝大伴冯保。”

天幕上出现了李太后、冯保与张居正三人隐约合作的示意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