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刻石太庙与国同休(2 / 2)

“开国勋臣,汗马功劳,已铭鼎彝,更当泽被子孙,与国同戚!”

“后世嗣君,若敢无端废黜一国公,则上天减我大明国祚二十载!”

“若敢无端削夺一侯爵、伯爵,则上天减我大明国祚十载!”

“此誓,山河为证,日月共监!违者,天厌之,地弃之,祖宗不佑!”

“嗡——”

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当这近乎诅咒的誓言以如此具象的形式,被永久镌刻于太庙这帝国最神圣之地时,所有勋贵,包括徐达、李善长等最持重者,内心都掀起了惊涛骇浪。这已不仅仅是承诺,而是将他们的家族命运,与朱明王朝的国运进行了赤裸裸的捆绑!陛下这是将自己的后世子孙也置于监管之下,以此表明其决心之坚,无可动摇!

宋国公冯胜死死盯着那“减国祚二十载”的字样,仿佛要将其刻入灵魂深处。颖国公傅友德深吸一口气,感觉胸腔中那股因天幕预言而郁结的寒气,似乎被这石碑散发的决绝意味驱散了些许。

朱元璋转过身,面向众人,声音斩钉截铁,在空旷的庙宇间回荡:“这碑,就立在这里!让咱的子孙,年年祭祀,抬头便见!让他们知道,善待功臣,则国运绵长;苛待勋旧,则天命折损!咱今日之言,金石不毁,永世有效!”

这一刻,太庙之内,唯有烛火摇曳,香烬无声飘落。这块沉甸甸的誓碑,如同一个巨大的、无形的契约,将洪武皇帝与他的功臣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在所有人心头,压上了一份关乎王朝气运的、无比沉重的保障。

正当众勋贵为那金石之盟心潮澎湃之际,朱元璋的目光越过前排的几位公爵,落在了勋贵队列中一个相对不起眼的位置。那里站着一位身着素净儒袍、面容与已故诚意伯刘基有七分相似的青年——刘璟。

“刘璟。”皇帝的声音在寂静的太庙前响起,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青年勐地抬头,脸上闪过一丝惊愕与惶恐,连忙出列,躬身应道:“臣在。”

朱元璋看着他,目光中似乎带着一丝追忆,语气也缓和了些许:“尔父伯温,乃咱的张良。当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巨舰如城,我军初战不利,是汝父献'火攻'之策,又观天象,择东风起时,方有那一把大火,烧得陈友谅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其后定鼎天下,规划制度,汝父亦多有建言。这些功劳,咱都记在心里。”

他这番话,不仅是在追忆刘伯温的功绩,更是在提醒所有在场勋贵,大明开国之路的艰难与这些老兄弟们的汗马功劳。

刘璟闻言,眼眶顿时红了,深深拜下:“先父……得陛下如此挂念,九泉之下,亦当感念天恩!”

朱元璋微微颔首,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刘基之功,堪配伯爵。其子刘璟,咱观之,沉稳有度,颇有其父遗风。岂能使其父之功爵,沦于尘埃?着即日,由刘璟袭封诚意伯爵位,赐还铁券,望汝谨守臣节,效忠社稷,勿坠汝父清名!”

“臣……臣刘璟,叩谢陛下天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璟激动得声音发颤,重重叩首,额角触及冰冷的地面,心中百感交集。自从父亲死后,刘家虽未遭大难,但一直如履薄冰,爵位悬虚,门庭冷落。今日陛下不仅在太庙刻石立誓,更将诚意伯的爵位正式归还,这无异于在天下人面前,为刘家,也为所有因各种原因爵位不稳的功臣之后,吃了一颗最大的定心丸!

内侍捧上早已准备好的诚意伯铁券与冠服,当众授予刘璟。这一幕,看在冯胜、傅友德、乃至蓝玉等人眼中,意义非凡。陛下重新赐爵,那对他们这些始终手握权柄、战功赫赫的家族,那份“与国同休”的承诺,分量无疑又重了十分!

一股暖流在勋贵群体中无声地涌动。皇帝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不仅要保全他们这一代,更要荫及子孙,维系功臣集团的世代荣华。这一刻,天幕预示的那些兔死狗烹的凄惨结局,似乎真的被这块沉重的太庙刻石和诚意伯的重新归位,暂时击碎了。

当夜,冯胜与傅友德在各自府中,难得地睡了一个相对安稳的觉。尽管天幕中那家族覆灭的阴影依然存在,但陛下今日这番金石之诺,无疑是一道强大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