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刻石太庙与国同休(1 / 2)

朱元璋的权术,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琴师,在雷霆与雨露之间精准切换。在以严刑峻法震慑、试图将那“妖幕”的影响强行压下的同时,另一只手却悄然捧出了蜜糖与丹书,旨在安抚那些因天幕预言而惶惶不安的勋贵之心。

奉天殿内,鎏金铜兽吞吐着袅袅青烟,百官肃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朱元璋端坐龙椅,目光如炬,缓缓扫过殿内那些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勋贵重臣。今日,他要下一盘稳定人心的大棋。

“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非为议政,而是叙旧,是明心!” 朱元璋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近乎于家族长辈的温和,“咱与诸位,多是濠梁故人,凤阳乡亲。当年一碗粗粮分着吃,一顶破帐篷挤着睡的情景,咱,一刻不曾忘!”

他话语中的怀旧之情,让不少老将动容,徐达、汤和等人眼中已泛起追忆的光。

“这大明江山,”朱元璋语气转为铿锵,“是咱们一刀一枪,用血、用命拼出来的!不是他赵匡胤那般欺负孤儿寡母得来的,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他略微停顿,让这番话在每个人心中回荡。

“所以,咱今日,要再赐尔等一道护身符,一道比以往更重、更实的承诺!” 他一挥手,早已候命的内侍们鱼贯而入,每人手中捧着一个紫檀木托盘,上面覆盖着明黄锦缎。

锦缎掀开,露出的并非以往常见的铁券形制,而是更为厚重、雕刻着繁复云龙纹的特殊铁券。其材质似铁非铁,泛着幽暗的金属光泽,边缘以金线镶嵌,正中以朱砂填刻着遒劲的楷书。

“此乃新制丹书铁券!” 朱元璋朗声道,“其上铭文,除以往功绩与免罪条款外,新增一条,乃咱朱元璋,以大明开国皇帝之名,对尔等及尔等子孙的承诺!”

他目光灼灼,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凡尔等开国公爵,只要大明江山在一日,尔等爵位便与国同休!纵使……纵使后世子孙不肖,犯下十恶不赦之谋逆大罪,朝廷亦只惩办其本人,绝不牵连家族,其爵位,可由族中另行择选贤德子弟承袭!此诺,刻于铁券,载入玉牒,天地共鉴!”

他特意强调了“谋逆”二字,并给出了“只惩本人,不绝爵位”的承诺,这几乎是帝王所能给予臣子的最高级别的安全保障和信任。

内侍开始依序唱名,徐达、李文忠、冯胜、傅友德、蓝玉……一位位勋贵出列,恭敬地接过那沉甸甸的铁券。入手冰凉,却仿佛有千钧之重。

冯胜捧着铁券,手指微微颤抖,他不禁想起天幕中自己被赐死、家产被抄没的结局,再感受着手中这块象征着“免死”与“世袭”的铁券,心中五味杂陈,一股热流涌上眼眶。傅友德亦是如此,他紧紧攥着铁券,仿佛攥住了家族未来的命运。

就连一向沉稳的徐达,此刻也心潮起伏。他深知帝王心术难测,但陛下今日此举,无疑是在用最公开、最正式的方式,试图消除天幕带来的猜疑链,重新凝聚起开国集团的核心。

朱元璋看着下方神情各异的勋贵,缓缓补充道,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咱把话放在这里,尔等公侯伯,与大明同始同终!只要朱家坐这江山,便有尔等一份富贵!望尔等亦能谨守臣节,君臣相得,勿负咱今日之心!”

奉天殿内的余音尚未散去,朱元璋便已起身,不容置疑地谕令:“移驾太庙!”

没有繁复的仪仗,皇帝亲率着这群心神尚未完全平复的公侯伯,穿过重重宫阙,径直来到了供奉着朱氏先祖灵位的太庙。此处气氛比奉天殿更为庄严肃穆,香烟缭绕中,列祖列宗的牌位默然凝视,仿佛见证着后世子孙的每一个重大决定。

在享殿前最显眼的汉白玉基座上,一块高逾一丈、色如玄墨的巨碑已被红绸覆盖,静待着它的时刻。所有人都意识到,这绝非临时起意,而是陛下早已精心准备的步骤。

朱元璋立于碑前,目光如炬,扫过身后屏息凝神的勋贵们,沉声开口,每一个字都清晰得如同锤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今日,在列祖列宗面前,咱要立下一块不一样的碑。这上面刻的,不是功绩,不是颂歌,是誓言!是咱朱元璋,对你们,也是对咱朱明后世子孙的誓言!”

他猛地挥手,内侍应声扯下红绸。玄色碑身之上,以遒劲的朱砂刻就的文字,如同一道道凝固的血痕,触目惊心:

“臣总理山河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只,并朱氏列祖列宗灵鉴:自朕以下,凡朱姓天子,须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