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关于李文忠之死的争论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因为朱及第提出的“朱元璋猜忌说”而愈演愈烈,评论区瞬间分化成泾渭分明的两派。
【反对!不可能是朱元璋干 的,我宁肯相信是李善长干的!】
【+1,洪武十七年太子朱标还在位,稳如泰山!李文忠是铁杆太子党,陛下杀他自断臂膀?逻辑不通!】
【肯定是李善长这老阴比搞的鬼!他们淮西集团内部倾轧,看李文忠不爽很久了!】
【陛下再怎么猜忌功臣,也不可能在太子健在时动他最重要的军方支持者之一!这绝对是嫁祸!】
这一派观点,以维护朱元璋和太子朱标的稳定性为出发点,将矛头直指早已被标记为“奸臣”的李善长,逻辑上似乎更能让一部分人接受。
然而,另一派网友则抛出了更具颠覆性、也更能触动洪武勋贵敏感神经的推测:
【你们太天真了!别忘了时间线!】
【马皇后是洪武十五年八月去世的!皇嫡长孙朱雄英是洪武十五年五月去世的!李文忠是洪武十七年三月死的!】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太子正妃常氏(开平王常遇春女)早亡,侧妃吕氏(吕本女)及其子朱允炆地位上升!】
【有没有一种可能,在马皇后和朱雄英这两位最重要的“稳定器”相继去世后,为了给吕氏和朱允炆彻底扫清道路,朱元璋和朱标父子联手,开始系统性清除原先围绕在常氏太子妃嫡子朱允熥周围的势力?而李文忠,作为坚定的常氏一系支持者,就成了必须搬掉的绊脚石?!】
这个推测如同一颗深水炸弹,将皇室内斗、继承人之争的残酷性赤裸裸地揭露出来。它不是简单的皇帝猜忌功臣,而是涉及到了最核心的储位之争,牵扯到了已故的常遇春家族、新兴的吕氏外戚,以及两位皇孙——朱允炆与朱允熥!
【细思极恐!如果真是这样,那朱元璋是为了给朱允炆铺路,连太子朱标都默许甚至参与了?】
【不是没可能啊!政治斗争就是这么肮脏!李文忠站错了队,或者说他忠的是常氏血脉,而不是吕氏母子,所以被清洗了!】
这番来自后世、真假难辨却逻辑自洽的争论,听在天幕下的洪武勋贵们耳中,心情如同坐过山车。
最初听到李文忠可能被陛下毒杀时,人人自危,尤其是与李文忠地位相仿的冯胜、傅友德等人,只觉得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但紧接着,听到网友将原因归结于“太子党内部清洗”、“为朱允炆铺路”,许多原本紧张的勋贵反而暗暗松了口气。毕竟现在吕氏还有朱允炆都已经不知道去了哪 里?只要不卷入最顶层的继承人之争,似乎就安全了一些?这场风波,对于大部分勋贵而言,仿佛又是一场“虚惊”。
然而,有两个人是例外。
一个是淮安侯华中。无论真相如何,他的名字已经被天幕和李文忠之死牢牢绑定。无论他是被冤枉的替罪羊,还是真正执行了某项秘密任务的心腹,他都已经被标记上了“危险”和“不祥”的烙印。他感受到四周投来的目光充满了探究、警惕乃至幸灾乐祸,仿佛自己已经是个死人。这种无形的压力,几乎让他崩溃。
另一个,则是韩国公李善长。他安静地坐在府中,听着儿子复述天幕上那些将他指为谋杀李文忠凶手的言论,脸上没有任何波澜,甚至露出一丝嘲讽的苦笑。
“呵……李善长干的……也好,朱元璋干的也罢……于老夫,又有何分别?”他低声自语,语气中充满了看透一切的疲惫与绝望。天幕将他描绘成奸佞,反而让他觉得是一种解脱。他的死志已决,名声于他,已是身外之物。他甚至觉得,背负着这样的恶名去死,或许更能让陛下“满意”,更能让他的家族……少受些猜忌。
朱及第看着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试图和稀泥:“好了好了,大家各有各的道理,历史真相可能永远埋藏在尘埃之下了。无论是帝王心术,还是党争倾轧,李文忠的悲剧都值得我们深思。咱们还是……”
他的话音还没等说完,就被淹没在更激烈的争论中。
天幕之上,关于开国功臣死因的争论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在部分网友刻意或不经意的引导下,滑向了更加荒谬、也更加危险的深渊。
【什么猜忌什么党争?你们想太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