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的光幕再次亮起,出现的却是众人熟悉的身影——朱及第。他此刻正站在一个充满喜庆气氛的村庄路口,身后是贴着大红“囍”字的院墙,远处可见整齐的农家小楼。
“哈喽哈喽!兄弟们,我胡汉三又回来啦!”朱及第对着镜头(他自认为的)咧嘴一笑,精神头十足,“断更了几天,实在不好意思!我去给我东北老家的一个好哥们儿当伴郎去了,来回折腾,实在没空直播,所以才拜托‘历史喵喵’代班几天。感谢喵喵大佬!”
他调整了一下手机支架,将镜头转向身后的村庄:“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带大家沉浸式体验一下咱们现代东北农村的婚礼!今天是农历五月二十三,换算成阳历是七月十八号,盛夏时节,庄稼正绿,天气也好,正是办喜事的好日子!”
天刚蒙蒙亮,村口就已经热闹起来。最让天幕下洪武时空人们瞠目结舌的景象出现了——几十辆锃光瓦亮、颜色各异、形状统一的“铁壳车”,没有马拉,也没有牛牵,就那么静静地停靠在路边,车头上都装饰着鲜艳的红花和彩带,在晨曦中反射着冷硬而奢华的光芒。
“这…这是何物?轿子吗?为何如此之多?还不用牲口?”一个南京城的老轿夫揉着眼睛,难以置信。
“看那光泽,莫非是铁铸的?铁…铁怎么能跑起来?还如此整齐划一?”工部的官员更是觉得自己的认知被颠覆了。
朱及第走到一辆装饰最华丽的头车旁,拍了拍引擎盖:“看,这就是咱们现代的婚车!都是最新的电动车。这一辆,是来接新娘的!后面那些是拉亲戚朋友的。” 他语气平常,仿佛在介绍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然而,这话听在古人耳中,不亚于天方夜谭。几十辆不用马拉、自己能跑的“铁马”?!这排场,这气势,恐怕连京城里的侯爷、伯爷家办喜事,也凑不出如此“骇人”的迎亲队伍吧?这真的只是一个…农村婚礼?
随着吉时临近,新郎官走了出来。他穿着一身笔挺的深色西装,打着领带,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洋溢着自信而幸福的笑容。新娘子则是一袭洁白的婚纱,裙摆蓬松,头纱摇曳,在亲友的簇拥下,宛如仙子。
虽然洪武年间的人们对这等“奇装异服”感到极度不适(尤其那白色,在他们看来颇为忌讳),但也不得不承认,那衣料的华美、剪裁的精致,是他们从未见过的。
更让他们惊讶的是前来贺喜的宾客。男人们大多穿着挺括的短袖衬衫(“衣不蔽体!”有老儒生痛心疾首)、休闲长裤或西裤,女人们则穿着各式鲜艳的连衣裙、套装,烫着时髦的卷发,脸上化着精致的妆容,孩子们更是穿着印着奇怪图案(卡通)的短衣短裤,在人群中嬉笑打闹,毫无拘束。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富足和发自内心的笑容,那种精神面貌,与洪武年间普通百姓脸上常见的菜色与麻木形成了天壤之别。
“这…这些农夫村妇,怎地…怎地看上去比咱应天府里的不少富户还要…还要体面光鲜?”一个士绅模样的人喃喃自语,无法理解。
婚礼仪式在一处宽敞的场地举行,并非在祠堂或宅院内,而是临时搭起了一个巨大的、装饰着灯光布幔的棚子。棚内摆了几十张铺着红色桌布的大圆桌,桌上早已摆好了凉菜、糖果、香烟和酒水。
朱及第拿着手机穿梭在席间:“兄弟们看看,这排场!咱这哥们儿家也就是普通农户,但这婚宴标准可不低!鸡鸭鱼肉、海鲜牛羊,那是应有尽有,后面还有硬菜没上呢!这规模,这菜品,搁古代,怎么说也得是个…嗯,大户人家吧?”
天幕下的洪武勋贵们却看得分明,这何止是大户人家!这宾客数量(看去有好几百人)、这席面规格(许多菜品他们见都没见过)、这场地布置(那亮如白昼的灯光、震耳欲聋却旋律古怪的音乐),许多细节甚至超过了他们印象中一些侯府的婚宴排场!而这,仅仅是一个…农村?
宴席间,人们推杯换盏,谈笑风生,气氛热烈。有专门的司仪在台上主持,说着俏皮话,引导着新人进行各种仪式;宾客们则用一个个小巧的“铁盒子”(手机)对着新人拍照录像,闪光灯亮成一片。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那喧嚣、富足、甚至有些“僭越”的婚礼场面,久久无言。他看到了那些不用马拉的铁车,看到了那些穿着“有伤风化”却笑容灿烂的男女,看到了那丰盛得过分的宴席……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想象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