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及第忍不住吐槽:“这组织度、这战斗力,别说跟戚继光、俞大猷后来的戚家军、俞家军比,就是跟‘运输大队长’李景隆比,李景隆都得含泪说一句:‘兄弟,还是你更菜一点,我这百万大军好歹还撑了几年呢!’”
“这一切,构成了一条黑暗的利益链条。”朱及第总结道:
源头:江南士绅商贾集团需要垄断海外贸易巨利。
手段:在朝中扶持文官代言人,坚决反对开海,维持走私特权;在地方勾结或默许海盗武装,形成“倭寇”。
保障:通过其在军政系统的影响力,或腐败,或掣肘,使得清剿行动屡屡失利,甚至出现“不敢战、不能战、不愿战”的诡异局面,以此维持“倭患”的长期存在,作为向中央要权要钱的借口,并打击军事系统的潜在竞争者。
牺牲品:东南沿海无数被荼毒的百姓,以及那些真正想平定倭患的官员和将领。如早先力图整顿海防的朱纨,在触犯沿海势家利益后,被弹劾逼得自杀,临终悲叹:“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
天幕之下,朱元璋的怒火已经达到了顶点,他猛地一拍御案,震得笔墨乱颤!
“好!好一群读圣贤书的硕鼠!好一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他的咆哮声在大殿中回荡,充满了被背叛的狂怒,“咱还在这里想着如何轻徭薄赋,让你们这些读书人辅佐咱治理好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你们倒好!后世竟然……竟然能干出勾结海盗,荼毒自家百姓,自毁长城的勾当!为了银子,连祖宗、连国家都不要了?!”
他凌厉的目光如同实质,扫过底下那些面色惨白、汗出如浆的文官们,尤其是几个籍贯江南的官员,更是两股战战,几乎站立不稳。
“记录!给朕用朱笔记录!” 朱元璋的声音冰冷刺骨,“将这天幕所言,倭寇之患可能与士绅、文官关联之事,给咱原原本本,一字不差地记下来!传谕后世子孙,给咱睁大眼睛看清楚!这海疆之患,不在外,而在内!这朝廷之蠹,不在莽夫,而在衣冠!”
朱棣也是满脸寒霜,他对着朱元璋沉声道:“父皇,若后世果真如此,那儿臣请旨,将来必以雷霆手段,廓清寰宇,将这些国之蠹虫,连根拔起!” 他已然将未来的江南文官集团,视作了比蒙古骑兵更危险的敌人。
徐达、蓝玉等武将更是义愤填膺,他们无法想象,后世军队会腐败无能到如此地步,更无法容忍军人竟然会成为利益集团操控的棋子。
此刻,整个奉天殿都被一种前所未有的肃杀气氛笼罩。天幕不仅揭示了未来的军事危机,更是指出了危机背后那令人胆寒的内部根源。朱元璋心中那幅关于大明万世基业的蓝图,似乎被泼上了一层浓重而肮脏的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