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逾发深入人心的阴谋论(2 / 2)

这道命令,让负责记录的翰林院编修、修撰们,心情复杂到了极点。他们手中的笔,此刻仿佛有千钧之重!

为首的翰林学士,下意识地看了一眼队列前方的宋濂、刘三吾等人,只见这些文官领袖个个面色凝重,眼神复杂。这位翰林学士心中泛起一片苦涩与寒意:“这天幕所言,虽是后世之事,虽是‘猜测’,但……但这每一笔记录,岂不都是在书写我等文臣未来的‘罪证’?皇上令我等记录这些,其深意……?”

他不敢再想下去,只能努力稳住微微颤抖的手,蘸饱了墨,在那特制的“天幕实录”册页上,一笔一划,极其工整,也极其沉重地,记录下网友们关于“文官集团策划宫变以架空皇权”的惊世言论。

每一个字落下,都像是在为他们这个群体未来的命运,添加一份不确定的注脚。他们是在记录历史,却又仿佛是在亲手书写一道可能悬于后世文官头顶的枷锁。这种身为文官却要记录“文官罪证”的撕裂感,让他们倍感煎熬。

天幕中关于“文官集团通过非常手段架空皇帝,从而深度执掌国政”的惊人推论,其影响远不止于奉天殿前。这股思想的冲击波,正以南京城为中心,向着整个大明未来的“文官储备库”扩散开去,在那些尚未登上权力中心,却怀揣着“致君尧舜”、“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理想的年轻士子心中,激起了更为复杂、甚至难以言说的波澜。

国子监内,年轻的学官方孝孺身边正有几位亲近的弟子围拢过来,神色间既有惶恐,也有一丝探寻。

“先生,”一位弟子压低声音,“天幕所言,后世文臣竟能……竟能操持宫闱,行此等……悖逆之事以揽权,这……这与圣贤教诲的‘正道’相去何其之远!”

方孝孺沉默良久,他望向窗外,目光似乎要穿透时空,看到那个文官权势滔天的后世。他内心的道德感与政治理想正在激烈交锋。终于,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

“为臣者,当以正道事君,格君心之非,此乃吾辈所求。然……然若后世君上,果真昏聩暴虐如斯,以致国事蜩螗,民不聊生……那么,为了天下苍生,为了江山社稷,士大夫群体是否……是否应承担起更重的责任?”

他没有直接肯定那阴谋的手段,但却为“文官执掌大权”的“结果”找到了一个合乎其理想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只是,这个理由连他自己都说服得有些勉强,语气中充满了理想触及现实黑暗时的无措与动摇。

遥远的某处县学,年轻的学员黄子澄,在听到同窗们议论“文官架空皇帝”时,先是本能地斥责了一句“荒谬!此乃大逆不道之言!”。但当他反复咀嚼着天幕的每一个字,内心却渐渐火热起来。

“朝政操于文官之手……这不正是夫子们追求的‘圣君垂拱而治’,由士大夫治理天下的盛世图景吗?”他喃喃自语,脸上甚至泛起一丝兴奋的红光,“若能如此,削平跋扈藩王,革除前朝积弊,推行先王仁政……何等快意!”

然而,兴奋之后,一阵寒意随即涌上心头。“可是……动用此等阴私诡谲之计,胁迫君父……这,这绝非君子所为啊!”他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既向往那权力在握、实现政治抱负的未来,又对达成这一目标可能需要的“非常手段”感到道德上的强烈不适,一时间心乱如麻,手足无措。

老家书斋内,尚且名叫齐德的青年,正与三五不怕嫌疑的好友品茗清谈。说起天幕奇闻,他依旧带着几分局外人的调侃:“瞧瞧,后世那帮文官同僚,可真是了不得!咱们还在苦读圣贤书,盼着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辅佐君王。人家倒好,直接就把皇上‘请’去修仙,自己当家做主了。高,实在是高!”

他言语间充满了对权术的玩味,甚至有一丝隐秘的羡慕,全然不知自己未来将是那场巨大政治风暴的中心人物之一。他只觉得,若朝政真能由他们这些读圣贤书的文臣来主导,或许……并非坏事?

这一刻,分散在大明各地的这些未来“建文重臣”,虽身处不同地点,心境各异,却都不约而同地被天幕植入了一个念头:文官,是可以掌握终极权力的,哪怕需要借助黑暗的手段。这个念头,与他们自幼接受的忠君道德教育激烈冲突,让方孝孺、黄子澄这类重视名节的人彷徨不安;却也像一颗有毒的种子,埋入了他们以及无数士人的心中,悄然扭曲着他们对于“权力”与“正道”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