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没有立刻开始新的叙事,而是捧着一个虚拟的平板电脑,津津有味地翻看着,脸上时不时露出“深得我心”的表情。
“老铁们,上回咱们讲了少年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入城博弈,这后续的‘大礼议’风暴咱们暂且按下不表。先来看看后世网友们对正德、嘉靖这哥俩,以及那位处境微妙的张太后,都有些什么精彩的评论!”
天幕上开始滚动播放密密麻麻的弹幕:
“要我说,正德(朱厚照)和嘉靖(朱厚熜)这哥俩,简直就是专门生来跟内阁作对的吧?一个武宗,一个世宗,把文官集团折腾得够呛!”
“哈哈哈,楼上精辟!不过手段完全不同。正德是个‘顽童’,他不跟你讲道理,直接掀桌子!你们不让我出关?我偷跑!你们不让我南下?我硬去!他用自己的任性胡闹,强行挣脱文官给他设定的‘明君’框架,属于‘物理斗阁’。”
“而嘉靖就是个‘学霸’,还是那种专攻一门的那种。你们文官不是最讲究礼仪法统吗?好,我就在你们最擅长的领域,用你们定的规则,把你们打得溃不成军!‘大礼议’就是他精心选择的战场,属于‘魔法斗阁’、‘规则内反杀’!”
“也不能怪正德不用礼仪手段,他是孝宗亲儿子,根正苗红,他想搞‘大礼议’也没由头啊!难道跟自己亲爹争名分?他没那个需求,只能胡闹了。”
“这么一看,嘉靖这手段确实高明,也更狠。正德是让内阁头疼,嘉靖是让内阁伤筋动骨啊!”
朱及第看着这些评论,连连点头:“总结到位!正德皇帝是以‘不按常理出牌’来对抗文官体系的束缚,而嘉靖皇帝则是深入体系内部,找到其逻辑漏洞,并利用这个漏洞完成了反杀。一个外放,一个内耗,都让文官集团无比难受。”
很快,网友们的焦点又转向了张太后。
“说起来,突然有点同情张太后了。明明是明孝宗唯一的皇后,六宫独宠(根本就没有其他妃子),儿子又是皇帝,本该是人生赢家。结果儿子英年早逝,过继来的孙子(指嘉靖)又不亲,甚至可说是仇视,晚年真是太凄凉了。”
“同情归同情,但大家别忘了她那两个宝贝弟弟——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侯张延龄!这俩在孝宗、武宗朝可是无法无天的主!强占民田、欺男霸女、窝藏罪犯、甚至胆大包天到敢在宫里杀人!孝宗看在皇后面子上屡次宽宥,正德皇帝对这个亲舅舅也是无可奈何。他们造的孽,最后都算在了张太后头上。”
“没错,张氏兄弟仗着姐姐是皇后、太后,横行霸道几十年,早就天怒人怨了。张太后对这两个弟弟的纵容,也是她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及第补充道:“网友们记性很好。张鹤龄、张延龄这两位国舅爷,堪称弘治、正德两朝的毒瘤。他们的罪行罄竹难书,积累了大量的民愤和朝臣的怨恨。张太后享受了娘家人带来的权势和富贵,自然也就要承担其反噬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