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朱及第总结道,“这入城之争,看似是礼仪之争,实则是名分之争,更是权力之争!朱厚熜用他超乎年龄的政治敏锐和强硬手腕,在踏进紫禁城之前,就成功扞卫了自己‘继统不继嗣’的底线,给了意图操控他的内阁和太后一个结结实实的下马威!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能有如此心机和胆魄,老铁们,把‘厉害’打在公屏上!这仅仅是他传奇帝王生涯的开场小菜而已。”
天幕下,奉天殿前一片寂静。
朱元璋眯着眼睛,手指缓缓敲着御座扶手,半晌才吐出一句:“这小子……是个人物。” 这评价里,有惊讶,有审视,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他喜欢这种有魄力、敢于抗争的性子,虽然这抗争的对象是他设计的后世朝廷。
朱棣眼中精光闪动,低声道:“好一个欲擒故纵!深谙‘势’之运用。他料定了朝廷骑虎难下,故而敢以退为进。这份胆识和算计,哪里像个十六岁的少年?” 他仿佛从这个后世子孙身上,看到了某种熟悉的特质。
朱标则是忧心忡忡:“尚未登基,便与辅政大臣及太后闹得如此之僵,这……这以后的朝堂,如何能和睦?国事如何能顺遂?” 他更看重的是朝局的稳定与和谐。
徐达、蓝玉等武将则是互相交换着眼神,他们都从这少年亲王的手段中,嗅到了一丝不同于以往皇帝的铁血与强势气息。这大明嘉靖朝廷恐怕比正德朝廷还要乱……
“当然啦,老铁们,”朱及第话锋一转,露出一丝了然的神情,“朱厚熜当时毕竟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纵使天资聪颖,但面对如此重大的、关乎身家性命和帝国前途的博弈,要说他身边没有高人指点,那也不太现实。他这次成功的‘下马威’,背后同样站着兴王府的智囊团,其中最关键的一位,当属他的长史——袁宗皋!”
天幕上适时出现了袁宗皋的画像和简介。
“这位袁宗皋,可不是一般人。”朱及第介绍道,“他是成化年间的进士,正经的科举出身,学问深厚,更难得的是有着丰富的官场阅历和政治智慧。他很早就追随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是兴王府的核心幕僚,深受信赖。”
“朱厚熜自幼接受的教育,袁宗皋必然参与其中,可算是半个老师。在这次入京继位的重大关头,袁宗皋毫无疑问是少年朱厚熜最重要的主心骨和策划者之一。”朱及第分析道,“我们可以想象,在从安陆到北京的旅途中,乃至在良乡驻跸对峙的那几天里,这一对少年主君与老成谋士之间,必然进行了反复的权衡和密谋。”
“拒绝太子礼仪,坚持由大明门入城——这看似冒险、实则精准拿捏住朝廷软肋的一步棋,很可能就是袁宗皋基于其对朝局、礼法以及杨廷和等人心理的精准判断,为朱厚熜谋划的关键策略。他深知,名分一旦在最初被压低,日后就再难拔高;而开局就展示出强硬的姿态,才能在未来与文官集团的博弈中占据主动。”
“除了袁宗皋,兴王府的旧人们,如后来在“大礼议”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骆安、陆松等心腹,也在此次护驾入京的过程中紧密围绕在朱厚熜身边,构成了他最初的基本盘。”
朱及第总结道,“所以,朱厚熜的初露锋芒,既是他个人胆识与政治天赋的体现,也是他背后这个精心构建的小团队通力合作、精准出击的结果。一个厉害的君主,加上一群得力的助手,这配置,想不搞出点大事都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