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朱瞻基盛年崩殂之谜(2 / 2)

然而,有一个词,却在众多评论中反复出现,牢牢抓住了他的注意力——

“内阁?”

“文官集团?”

“司礼监?”

朱元璋敏锐地捕捉到这些词汇之间的关联。他意识到,在后世的朝廷架构中,似乎出现了一个名为“内阁”“司礼监”的机构,而且权力不小,甚至在幼主登基时能发挥关键作用。这与他目前实行的中书省丞相总领百官的制度似乎有很大不同。

“内阁……听起来像是内廷的秘书顾问班子,竟能发展到与皇权、甚至与宦官机构(司礼监)并提的程度?”朱元璋心中暗忖,“难道老四或者他的子孙,废除了丞相制?然后用了这么一套班子来协助理政?这倒是个……有趣的思路。只是咱定的铁律,太监不得.....算了,咱死后,从建文那个孙子开始啥 不敢废,更别说另立大明的成祖朱棣了......”

作为制度的开创者,朱元璋对权力结构的变动有着天生的敏感和探究欲。朱瞻基的死因本身或许已不重要,但这“内阁”二字,却像一颗种子,落在了他善于权衡与设计制度的心田上。

而殿下的勋贵们,听到“幼主登基”、“权力博弈”等词,心中则再次凛然。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一个主少国疑、权臣(无论是文官还是宦官)当道的未来局面。这对于功勋集团而言,从来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朱及第最后总结道:“明宣宗朱瞻基的早逝,原因成谜,但影响深远。它如同一道分水岭,标志着大明王朝从开国、开拓的进取时期,逐渐转向了更依赖于制度运行(有时甚至是僵化)、内部博弈加剧的中后期。而这一切的波澜,都将压在那位年仅八岁、即将登基的新君——明英宗朱祁镇稚嫩的肩头。大名鼎鼎的‘大明战神第二季’,即将正式拉开帷幕!”

当天幕上那些关于“心脑血管疾病”、“遗传倾向”的医学推测飘过时,奉天殿前勋贵队列中的魏国公徐达,以及偏殿内聆听的燕王妃徐氏(徐达长女),父女二人的心头几乎同时猛地一沉。

尽管“心脑血管疾病”这个词汇对他们而言完全陌生,犹如天书,但“遗传”、“导致子孙后代短命”这几个字的意思,他们却是听得明明白白!这如同一声惊雷,在他们耳边炸响。

徐达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胸口,回想自己多年征战,虽身体强健,但偶尔亦有劳累后心悸气短之时。难道……徐家血脉中,竟潜藏着这等能让帝王天折的隐疾?若果真如此,那未来燕王朱棣一脉皇帝寿数不长,这口天大的黑锅,徐家岂不是要背上?一想到自己的外孙(朱高炽)、曾外孙(朱瞻基)乃至更后面的皇帝可能都因徐家遗传的“病根”而早逝,这位纵横沙场的老将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焦虑和责任感。

偏殿中的燕王妃徐氏,更是惊得脸色发白,纤手不自觉地捂住了心口。作为朱棣的王妃,未来永乐帝的皇后,她的儿子、孙子将是帝国的继承者。若是因为从母系遗传来的“病气”导致龙体欠安、寿数不永,她简直不敢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罪过!这不仅仅是母子连心的痛惜,更关乎江山社稷的稳定,关乎徐氏一门的荣耀与安危。

父女二人虽身处不同殿宇,却在这一刻产生了同样的念头:必须立刻、马上寻访天下名医,不仅要调理自身,更要问清楚这所谓的“遗传之疾”究竟是何物,有无调理预防之法!无论如何,绝不能让这莫名而来的“病根”,成为影响国祚、拖累后世君王的隐患。这个决心,在听到天幕论断的瞬间,便已坚定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