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胡皇后之死(1 / 2)

天幕上,朱及第切换了画面,展现出一幅看似稳固的权力结构图。

“随着明宣宗朱瞻基这位深受父祖两代精心培养的皇帝英年早逝,”朱及第语气平稳地叙述道,“年仅八岁的朱祁镇成为了大明开国以来第一位幼年登基的皇帝。不过,至少在正统初年,一切看起来都还在正轨上,甚至可以说,留下了一套堪称‘完美’的辅政班子。”

他指着结构图解释道:“在后宫,有明仁宗的皇后、朱祁镇的曾祖母——张太皇太后坐镇。这位老太太可不简单,她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威望极高,在大明历史上与太祖的马皇后、成祖的徐皇后并称为‘三大贤后’,有她看着,后宫乱不了。”

“在朝廷上,由明成祖朱棣开创的内阁制度此时已经非常成熟,尤其是以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杨’为首的内阁大臣,个个都是经历了靖难之役、永乐北征、仁宣之治的老臣,经验丰富,德高望重,足以处理日常政务。”

“同时,作为对内阁权力的制约,内宫司礼监太监拥有‘批红’权(代表皇帝对奏章进行最终批示),可以有效防止文官集团一家独大。”

“而在军队中,”朱及第最后点出关键一环,“则由英国公、成国公等勋贵世家执掌着京营兵权,确保武力掌握在忠诚可靠的开国功臣后代手中。”

天幕下的奉天殿,朱元璋凝神听着这套权力架构的描述,手指下意识地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平心而论,就连他这个开国皇帝,也不得不承认,这套由后宫(太后)、内廷(司礼监)、文官(内阁)、勋贵(武将)共同辅佐幼主的安排,在理论上几乎做到了互相制衡、面面俱到,短时间内确实很难设计出更稳妥的方案了。

“老四这小子,搞出的这个‘内阁’配上太监批红,倒是有点意思……”朱元璋心中暗忖,对这套制度的设计精妙之处有所认可。

然而,一种天生的政治直觉,让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套完美拼图下的致命弱点。他的眉头渐渐皱起,低声对身旁的朱标和李善长道:“这班子……看着是稳妥,可你们发现没有?张太后年事已高,‘三杨’亦是垂垂老矣,张辅、朱能这些勋贵,年纪怕也不小了吧?”

朱标和李善长闻言,略一思索,脸色也微微一变。确实,这套核心班底,几乎都是由老人组成!

朱元璋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声音带着一丝冷峻:“这就像个大鼎,眼下看着稳当。可一旦……只要有一两根‘足’先折了,比如张太后薨逝,或者‘三杨’中去了一两位,这鼎立时便会倾斜!若等到小皇帝长大、甚至还未亲政之前,这些老臣陆续凋零,而新的权力核心未能稳固接替,那么……”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意思已然明了。这套制度的稳定,极度依赖于几位核心元老的寿命和健康。一旦时间推移,老人离去,权力真空出现,幼主又缺乏足够威望,平衡被打破几乎是必然的。潜在的危机,让朱元璋感到一丝不安。

仿佛是为了印证朱元璋关于权力结构脆弱性的隐忧,天幕上朱及第的话锋陡然一转,将聚光灯投向了看似平静的后宫深处,抛出了另一个令人心悸的悬案:

“然而,就在这套由元老重臣支撑、看似平稳的朝局表象之下,紫禁城的红墙之内,却很快再起波澜,这便是——大明皇家奇案大明战神第二季第二弹:胡皇后死亡之谜!”

朱及第放低了声音,营造出讲述秘辛的氛围:“这位可怜的胡皇后,当年因‘无子’这项在古代宫廷中堪称致命的短板,被明宣宗朱瞻基废黜。然而,因为她本人品行端良,并无过错,加之最大的靠山——张太皇太后对她极为怜惜和庇护,所以她虽然失去了皇后名分,却依然居住在宫中,生活待遇甚至在某些方面仍优于新立的孙皇后。可以说,只要德高望重的张太皇太后在世一天,胡皇后就能在暴风眼中获得一天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