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胖太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他虽然身体不好,在位时间极短,但在生育能力上却堪称‘劳模’。根据记载,他共有十个儿子,七个女儿,子嗣可谓繁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稳定了他作为储君的地位。”
“而老三朱高燧,虽然名声不如两位兄长显赫,但也是个多子多福的。史料记载,他也有十个儿子,以及数个女儿。至少在朱棣的孙子辈,香火传承看起来是相当旺盛的。”
看到这些数字,洪武朝堂上的众人,尤其是朱元璋,下意识地松了口气。无论如何,子嗣昌盛总归是好事,意味着国本稳固,血脉绵延。朱棣紧绷的脸色也稍稍缓和,无论如何,自己的血脉没有因高煦之事而断绝,总是不幸中的万幸。
然而,朱及第接下来的话,却让这刚刚缓和的气氛再次凝滞。
“但是,”朱及第的语气带上了几分感慨和神秘,“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从明宣宗朱瞻基,也就是朱高炽的儿子开始,大明皇帝的子女数量,似乎就呈现出一个下降的趋势。朱瞻基本人子嗣不算很少,但比起他父亲和祖父,已是天样之别。而再往后,除了个别皇帝,大明中后期的皇帝们,子嗣艰难几乎成了常态,甚至多次出现皇位无皇子继承的危机。”
这个转折来得突然,却又与前文隐隐呼应。奉天殿内,一些心思敏锐的文臣,尤其是那些熟读经史、对天人感应、因果报应之说有所敬畏的儒臣,脸上露出了复杂而微妙的神情。他们彼此交换着眼神,窃窃私语起来。
一位年老些的翰林学士捋着胡须,低声对同僚叹道:“唉,如今看来,前言非虚啊……”他虽未明说,但“前言”二字,显然指向了更早时候天幕曾提及的“燕王后代不旺”之说。
旁边另一位官员压低声音附和:“杀孽过重,有伤天和啊。燕王……虽事出有因,但终究是篡位夺嫡,建文一脉……下场凄惨。这……这莫非真是……”他不敢再说下去,但意思已然明显——这难道是弑杀兄长(朱标)后代的报应吗?毕竟,在儒家伦理中,朱标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法定继承人,朱棣的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是悖逆人伦的。
这些低语虽然轻微,但在寂静的大殿中,还是隐约传到了前方。朱元璋的耳朵何等敏锐,他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本人对鬼神报应之说将信将疑,更看重现实政治,但臣子们私下这种议论,无疑是在挑战他极力想要维护的“永乐”一脉(尽管此时还未出现)的合法性,更隐隐指向了他对朱棣未来的默许或无奈所可能带来的“天道”反噬。
朱元璋猛地转过头,冰冷的目光如同实质般扫过那些窃窃私语的文臣区域。他没有发作,也没有点名,但那目光中的威严和警告意味,让所有感受到的文臣都如同被冷水浇头,瞬间噤声,惶恐地低下头,不敢再发一言。
大殿内再次陷入死一般的寂静,但一种无形的压力却弥漫开来。朱元璋胸膛微微起伏,显然内心极不平静。他既恼怒于臣子的妄加揣测,更深处,或许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惊悸。他虽然可以强权压制言论,但“报应”二字,如同一根细刺,扎进了他这位开国帝王的心底。
朱棣站在下方,同样听到了那些低语,感受到了父皇的怒火。他的心情更加复杂,未来的“靖难”成功,竟然要以子孙凋零作为可能的代价吗?这胜利,究竟值不值得?
天幕上的朱及第自然不知下方的暗流汹涌,他总结道:“皇室子嗣的兴衰,原因复杂,可能涉及遗传、健康、宫廷环境等多种因素。但后世史家观之,总难免将其与王朝的气运、帝王的德行联系起来,生出许多感慨和猜想。这或许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又一重迷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