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被烤成瓦罐鸡的朱高煦(1 / 2)

“面对如此窘境,朱高煦的亲信们也开始动摇了。”朱及第继续讲述,“部将王斌等人曾劝他决一死战,但朱高煦早已胆寒。更致命的是,他后路被抄,突围无望。在绝对的军事和心理压力下,这位汉王殿下做出了一个极其狼狈的决定——秘密派人出城,向侄子皇帝请降。”

天幕上出现了朱高煦麾下将领灰头土脸出城请降的画面,以及朱瞻基接受投降的场景。

“朱瞻基展现了胜利者的大度,接受了投降,但要求朱高煦自己出城。走投无路的朱高煦,只得‘白衣草席’,以罪臣的装扮,惶恐地出城匍匐在朱瞻基马前。一场看似可能惊天动地的‘叛乱’,竟然以如此虎头蛇尾的方式,几乎兵不血刃地平息了。”

看到朱高煦如此不堪地投降,洪武朝堂上一片寂静。勋贵们心中暗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汉王,真是把亲王的脸都丢尽了。同时也对朱瞻基这位未来皇帝的手段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动刀兵而屈人之兵,高明。

“朱高煦被押解回北京后, itially,朱瞻基并没有立刻处死他,只是将他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华门内的一处宅院中。”朱及第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起来,“然而,故事的结局却异常惨烈。据《明史》记载,有一天,朱瞻基去囚禁地看望这位叔父(也有说是故意挑衅),朱高煦不知是积怨爆发还是彻底绝望,竟然伸出一只脚,将年轻的皇帝勾倒在地!”

天幕上出现了戏剧化的一幕:朱瞻基探望,朱高煦突然伸腿绊倒皇帝。

“这一下,彻底激怒了朱瞻基。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下令用一口重达三百斤的铜缸将朱高煦罩住。可叹朱高煦勇力犹在,竟然将铜缸顶起。盛怒之下的朱瞻基,命人在铜缸周围堆起柴炭,点燃烈火……最终,这位曾经在战场上救过父亲性命、勇冠三军的汉王,就在这口铜缸之内,被活活烤死了。他的十几个儿子也随后被处死,汉王一脉,就此断绝。”

“铜缸炙烤”这血腥残酷的一幕,透过天幕展现在洪武众人面前,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奉天殿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就连见惯了沙场血腥的徐达、冯胜等老将,也面露不忍之色。这种死法,对于一位亲王而言,太过残忍。

朱元璋的眉头紧紧皱起,他固然厌恶叛乱,但亲孙子用如此酷烈的手段处死亲叔叔,还是让他感到一丝不适。这背后,是皇权之下亲情的彻底泯灭。

朱棣更是双目赤红,身体微微颤抖。他虽然恨铁不成钢,但听到儿子(朱高煦)最终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心中仍如刀绞一般。父子、兄弟、叔侄……权力的毒酒,竟能将骨肉亲情腐蚀至此!

朱及第最后总结道:“朱高煦的悲剧,是其性格野心与时代局限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勇武有余而智谋不足,政治敏感度极低,最终在皇权的碾压下粉身碎骨。而明宣宗朱瞻基,虽然稳固了皇权,但用如此酷刑处死亲叔,也为其仁君形象留下了一抹难以擦除的暗色。皇家的亲情,在至高权力的考验下,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

天幕上,朱及第似乎从朱高煦的悲剧中平复了一下情绪,用较为平缓的语气开始了新的讲述:

“经过朱高煦这场风波,燕王朱棣这一支,在世的儿子就只剩下太子朱高炽和赵王朱高燧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两位在开枝散叶方面,倒是颇为‘争气’,至少比他们那位被烤死的兄弟强得多。”

他一边说,一边在天幕上打出了简单的文字和数字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