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明孝陵前的直播(1 / 2)

当那熟悉的、遮天蔽日的巨大天幕再次笼罩苍穹时,整个洪武十一年的应天府,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恐慌依旧存在,但经历了上一次的“洗礼”,无论是宫闱深处的帝王将相,还是市井街巷的平民百姓,更多的是一种“终于回来了”的复杂情绪,以及难以抑制的好奇——这一次,后世之人又会带来怎样的故事?

奉天殿内,落针可闻。朱元璋已经重新坐回龙椅,但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殿门外那占据了整个视野的天幕。朱标、朱棣等皇子,徐达、李善长等重臣,也皆屏息凝神。春和宫偏殿中,女眷们的惊呼声早已平息,取而代之的是紧张的低语和望向窗外的惴惴目光。

天幕之上,流光闪烁,景象逐渐清晰。首先映入眼帘的不再是那个熟悉的演播室背景,而是一片苍翠的山林,秋意渲染,层林尽染。镜头缓缓推移,展现出宏伟的石象路,巨大的石兽文武臣雕像肃穆排列,一直延伸向远方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峦。

“这……这是何处?”奉天殿中,有官员低声疑惑。

朱元璋的瞳孔却是微微一缩。虽然景致与他记忆中钟山的地形略有不同,那些建筑也远未建成,但那股雄浑的帝王之气,以及这依山而建的格局,让他心中升起一个模糊而惊人的猜想。他的手下意识地握紧了龙椅的扶手。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天幕中。正是消失了两个多月的后世讲述者——朱及第。他今日未着正装,而是穿了一件看起来舒适随意的深色夹克(在洪武众人眼中是样式奇特的秋装),站在一条神道之上,身后是巍峨的山陵和隐约可见的红色宫墙。

朱及第面对镜头(亦即面对洪武时空的所有观者),脸上带着一丝轻松而又略带感慨的笑容,开口说道:

“各位观众朋友,好久不见!想必大家也发现了,我们今天换了一个地方进行直播。没错,这里就是南京,就是紫金山。而我身后这片庄严神圣的区域,便是大名鼎鼎的——明孝陵!”

“明孝陵”三个字如同惊雷,在洪武十一年的时空炸响!

尽管已有预感,但当朱元璋亲耳听到自己的陵墓名称,亲眼看到那规模宏大、气象万千的陵园景象时,一股极其复杂难言的情绪还是瞬间涌上心头。那是他的万年吉地,是他在这个世界最终的归宿!此刻却被数百年后的人如此直观地展示、评说。一种被窥破终极秘密的愠怒,夹杂着对时光无情的凛然,以及对自身功业能否长存的审视,让他脸色变幻,半晌无言。太子朱标更是心头巨震,看向御座上的父亲,眼中充满了担忧。

朱及第自然不知洪武时空的震动,他沿着神道缓缓行走,声音透过天幕清晰传来: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他的结发妻子孝慈高皇后的合葬陵寝。因其皇后谥号‘孝慈’,又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它始建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老朱皇帝在位的中后期,历时多年才完工,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洪武十四年?那就是三年后!朱元璋眼神一凝,心中默默记下。群臣中也响起一片低哗,既惊叹于陵墓的宏伟,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未来”的迫近。

“孝陵在中国帝陵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朱及第继续介绍,“它承前启后,一改唐宋帝陵方上、灵台、方垣、上下宫的制度,首创了‘前朝后寝’的格局和‘前方后圆’的宝城宝顶形制,这种布局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多年的帝陵建设,可以说,是明清皇家陵寝的鼻祖。”

这些专业术语让洪武时代的工匠和官员们听得云里雾里,但“承前启后”、“鼻祖”这样的词汇,还是让朱元璋紧绷的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丝。能开创规制,流泽后世,这无疑是对他功业的一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