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家家都在定亲的应天府(2 / 2)

府里头,小姐的闺房里哭声一片,当爹娘的心里滴血,脸上还得强装镇定。没一个敢学秦王那位邓次妃嚷嚷着要出家当尼姑的——得罪了朱皇帝,那绝不是死一个闺女的事儿,那是要全家、甚至全族陪葬的!

与外界的鸡飞狗跳相比,紫禁城里的朱元璋,今天反而显得稍微安心了一点。

他没空,也没心思去理会底下那些臣子们偷偷摸摸的嫁娶勾当。他有更重要的事。

从山东、河北、甚至湖广等地发出的八百里加急奏报,经过日夜不停的传递,终于在正月十八这天上午,陆续送到了他的御案上。

这些奏报发出的时间,基本都是正月十五晚上天幕出现后,或者正月十六凌晨。里面的内容五花八门,但核心意思都差不多:禀报陛下,本地天现异象,百姓惶恐,臣等已竭力安抚,目前地面靖平,官衙运转如常。

老朱一份份仔细翻阅着,紧绷了好几天的神经,总算稍微松弛了一些。

“还好……咱的大明,架子还没散……”他低声自语了一句。

他最怕的就是天幕一出,天下震动,各地宵小趁机作乱,甚至官府瘫痪。现在看来,他一手建立起来的这套官僚体系,在突如其来的冲击下,虽然也惊慌,但至少还在咬着牙运转。

他甚至在心里盘算着,自己正月十六凌晨第一时间发出的那些严厉的安抚和戒严诏令,此刻应该也已经传到这些地方了。只要机器还能转,大明就乱不了。

时间一晃,就到了正月十八的傍晚,差不多酉时(下午五点)左右。

燕王朱棣整理好仪容,又要准时进宫“点卯”了——自从天幕出现,朱元璋要求所有成年皇子每晚必须进宫,美其名曰“家庭团聚”,实则就是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着。

朱棣的心情,比年前在凤阳祖陵上坟还沉重。

昨天晚上秦王宫里那出闹剧,据说为了调解秦王的家事,马皇后不仅将两个妃子叫进了皇宫,连带得也把晋王继妃谢氏、燕王妃徐妙云也一同都叫进了宫,说是安抚,实则也是敲打和观察。

他们夫妻俩,现在是真正的心乱如麻,如履薄冰。

天幕透露的未来信息,像一把钝刀子,时时刻刻磨着他们的神经。

洪武三十一年,父皇驾崩,自己人都在淮河边了,却没赶上最后一面……这意味着什么?即位的侄皇帝朱允炆,能容得下自己这个手握重兵、又曾被父皇临终前急切召见的叔王?一杯毒酒?还是一道削藩的圣旨逼死自己?

如果不想死,那就只剩下一条路——扯起反旗,杀向应天,去问个明白,去讨个说法!

可……“靖难”?“清君侧”?

这几个字光是想想,就让朱棣浑身发冷。那意味着要与现在的太子大哥、与整个朝廷为敌!意味着血染山河!

更让他煎熬的是,早在正月十六,天幕就隐约暗示过未来可能有藩王上位。这些天,这个念头就像毒蛇一样啃噬着他。他既怕那个上位的是自己,因为这注定是一条血腥无比、背负万世骂名的路;可隐隐的,内心深处又被那“九五之位”撩拨得难以平静。

尤其是,如果真是被逼无奈、绝地反击才走上那条路……可现在大哥朱标活得好好的!父子兄弟关系和睦!这未来要是真的发生了,这二十多年,他该如何面对自己一直关爱有加的大哥?这简直是一场伦理的酷刑!

每一步都可能是陷阱,每一刻都可能是煎熬。

朱棣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抬步向那灯火通明的宫门走去。今晚,天幕又会说出什么?会不会直接点破那个让他恐惧又隐隐期待的未来?

他不知道,只能硬着头皮,去迎接那未知的审判。